2019-01-20 我们是如何作出人生的重大决定的

读到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The Art of Decision-Making,探讨了人在作出重大的、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重大决定时的思考机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做出一些小的选择时,如同纠结选择Julie还是Rachel的Ross一样,我们会不自觉地列出选择的pros和cons;更准确的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有的选择效用方程。以出门是否带伞为例:我们的效用方程中包括了自己预估的下雨的几率、雨势可能的大小、自己淋到雨时心情的不愉快或是对于自己日程的不方便程度,且针对每一个因素,我们会设置不同的系数,这一系列因素与系数的乘积之和决定了我们最终是否带伞的选择。

但是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这一套算法往往是不合适的。因为重大选择一旦做出,人的效用方程(价值观/快乐源泉)往往会发生改变。文中使用的最频繁的一个例子便是是否生孩子的决定:一个人在生孩子之前,总会担心自己会变成“无聊的家长”,因而对于生娃十分犹豫;后来真正有了孩子之后,他确实也变成了他原先所鄙夷的“无聊的家长”,然而,带娃却使他感觉到快乐——他在有孩子之前所完全无法想象的快乐。对于这种重大的人生改变,恒定的效用方程并不能完全为我们的决策做出解释。做出决策的那个人(old person)和走在所决策的这条路上的人(new person)已经是不可比的两个个体了。

所谓的“前瞻性”,大概就是指对于未来自身的潜在偏好的预判能力。如果不积极地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做出改变,人往往会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对于正反馈周期较长的事情,例如教育,人在当下往往是意识不到其意义所在的;只有在通过教育的背书实现价值变现的时候,人们才会明白“This is Why”。

刚看完Bandersnatch和蜘蛛侠的平行世界,再来看这一套理论,饶有趣味。



本周终于看完了小王子,相比日常读的商业社科类读物,不得不说这是一股天真烂漫的清流,让人有种返璞归真的冲动。读书笔记可能留到下周有机会再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1-20 我们是如何作出人生的重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