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同名公众号:Yolanda侃影视
2020年悄悄就这么来了,第一部8分佳片也悄然而至。令人心痛的是,排片太少了!!!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本着不深入调查就不做发言的“严谨主义者”,看完全片的我,陷入深思。
为什么90岁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还能拍出如此好片?!
为什么如此好片会排片如此凄惨?!
(p.s:内含部分剧透,请谨慎食用)
01 理查德·朱维尔是谁?
他是充满正义感的前警务人员,工作中由于太恪守原则收到无数投诉。
他也是爆炸案的头号嫌疑人,肥胖,失败,单身,朋友没几个,三十好几还和妈妈一起住,像极了个人单独犯罪的罪犯画像。
到底发生了什么?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
理查德·朱维尔作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爆炸案中发现炸弹装置的保安,而被全世界所熟知。当时他迅速采取行动,拯救了无数生命而成为英雄。
从英雄到罪犯,只需要三天,一篇报道而已。
几天之内,情况就急转直下。
警方开始怀疑是朱维尔本人“贼喊追贼”,为了洗清自己的嫌疑,特意扮演发现炸弹的角色。
几年前作为副警长,由于过度执法被辞退,报复警方的动机有了。
几个月前作为学校保安,由于查学生喝酒遭到很多投诉,也被辞退了,报复社会的动机也有了。
再加上前有古人啊,FBI的档案里多的是“贼喊捉贼”的案例,难保这一次不是呀。
如果用犯罪侧写来衡量理查德,他简直是爆炸案的样板嫌疑人:
1. 白人男性,社会较底层;
2. 未婚大龄,与母亲同住
3. 可能长期性压抑或性取向不明;
4. 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可以进行炸弹组装;
4. 曾经从警,而且有“警察幻想”,还被警队开除;
5. 在其他地方任安保人员时有过度执法冲突;
6. 家里藏有大量武器甚至还有手榴弹;
看似完美的推论,让梦想成为执法者的他遭受媒体和公众的诽谤,成为联邦调查局的头号嫌疑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但朱维尔坚称自己无罪。
然而,在为朱维尔洗脱罪名的过程中,布莱恩特发现自己对抗的是联邦调查局、佐治亚州调查局和警方的联合阻力,还有漫天的新闻舆论。
两股强大的力量把朱维尔推到了风口浪尖。
除了律师和母亲,所有人都在合理化推论:
你的一切“不正常”的行为都是你的犯罪证据。
你和母亲一起住,那你一定心理不正常。
你不可能在报警后及时回到公园,所以你一定有同伙。所以你和大卫是同性恋情侣,你和他一起策划了这场爆炸案。
你保留的现场公园里的椅子碎片作为纪念(朱维尔本意是想纪念自己干了一件伟大的事情),这是凶手的典型特征。
你家里有枪支(打猎用的)和手榴弹(空心的),你不是罪犯谁是?
不用解释,FBI和媒体都认为你是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就是老母亲的崩溃和媒体的围追堵截了。
彷佛注定了这一场闹剧以哀歌结尾。
02《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想说什么
一个守护正义,做梦都想回到警队的人,怎么就成了头号嫌疑人了呢?
为了回到警队,他利用午餐时间勤练射击。
他把自己的警服照片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回到警队成了他的信仰。
在警察抄家的时候,他还理直气壮的说:这是正常程序。
就是这样一个坚信正义和法制的人,他的信仰恰恰酿成了自己的悲剧。
因为信仰,他配合警察的一切要求,搜家的时候,自觉把自己的枪支摆满床上等着;帮警察录了恐怖分子报警时说的话送去鉴定。。。
吊诡的是,他越坦诚,就越像胸有成竹的罪犯。
让人觉得他又可怜又好笑。
朱维尔的哀歌就在于此。
他的尊严被一点点践踏,他的信仰也在一点点破灭。
他的相信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不可信。
他相信警察会还他清白。
但是警察不相信他的清白。
他恪守规则,别人嘲笑他:“你又不是警察"。
他了解刑法和章程,警察怀疑他:“你曾经是警察。”
信仰被当作罪证,这难道还不够悲哀吗?
03 是理查德的哀歌,还是社会的警钟?
别忘了,这部电影可是真实事件改编的。
也就是说,确实有这么一个人,被权力和媒体摧残着自己的信仰。
从英雄到罪犯,只需要3天。
从罪犯到普通人,却花了88天。
讽刺了谁,又是谁的哀歌
理查德·朱维尔固然是悲哀的,三个月自证清白,但是也许要花一辈子的时候来释怀。
这不仅仅的是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也是社会的警钟。
新闻的话语权何去何从?
整个事件的导火索,来自于一篇言辞激烈的报道。
女记者通过不正当交易在FBI探员那里得到了消息:FBI在怀疑朱维尔。
到消息的她如获至宝,连夜赶出头条。果然,第二天反响强烈。女记者走入办公室,收获的是经久不息(是真的久)的掌声。
掌声在庆祝什么?
庆祝未经证实的报道在将一个英雄拉下神坛?
还是庆祝下一个“新闻杀人”的事件有望实现?
媒体需要博眼球。
所以在收视率和金钱面前,真相和良心一文不值。多的是“用新闻杀人”但是不自知的无良媒体。
媒体需要跟风。
哪里有爆点,哪里就有媒体。所有人说“他是英雄”的时候他就是英雄,一旦有一篇爆文说“英雄就是罪犯”,所有的媒体又会争先恐后的找出许多莫须有的“证据”。
比起“成为英雄”,“英雄居然是罪犯”更引人注目。
媒体很快也会消散。
88天后,就在朱维尔嫌疑洗清的时候,媒体早就不知去向。没有媒体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有过悔过,有过道歉。导演也只安排那位女记者流下了一滴眼泪。
拥有话语权的大媒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应该如何自处?是不是要更加谨言慎行?
相信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起初都是怀揣着新闻理想的:挖掘真相,为群众发声。如何不被流量绑架?
如果以上的问题无法找到出口,那么也将是媒体的哀歌。
权力到底是正义的守护者还是摧毁者?
也许我也曾和朱维尔一样,无条件的相信正义,直到心中的信仰一点点被摧毁。
FBI作为世界最有公信力的组织之一,为了颜面,一直想要给朱维尔定罪。
因为探员的消息泄露,铺天盖地的新闻都在说“FBI怀疑朱维尔就是罪犯”。如果最后真凶不是朱维尔,那么FBI将颜面扫地。所以FBI要做的就是找到证据,将朱维尔绳之以法,没有第二条路,也不需要另一个犯罪嫌疑人。
所以,肥胖、单身、和妈妈住都可以成为怀疑的理由,太可笑了不是吗。
“如果不是你放的炸弹,你怎么知道要到塔的另一层,从而躲过炸弹的袭击?”
警察,在质疑幸存者你为什么可以活下来?荒诞吗?
为了定罪,可以忽略犯罪时间的不可能性,也可以肆无忌惮地抄家、审问,甚至在最后,也没有给无辜者一个道歉。
朱维尔等来的却是一句:“我依然觉得你有罪。”
普通人与权力对峙?
电影很精彩的一个瞬间就是朱维尔对峙FBI的那一刻。
“请问,你们有定罪的证据吗?”
是的,FBI的怀疑都是推论,没有证据。
对峙的一刻,之所以让人动容,是一个人普通人勇气最大化的反抗。
也正是因为朱维尔、律师、母亲的坚持和勇敢,最后获得无罪通知书。
但是少有人有这样的勇气吧。
多的是屈于权力之下的妥协。
就算朱维尔鼓起勇气,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可也要花一生的时候来释怀。
如果英雄哀莫大于心死,这个社会就只会剩下小丑。
这部电影,给权力和媒体一记耳光。
个中深意,到电影院悄悄吧。
发现佳片
带你探索电影的真实魅力
动动手指打个赏
愿世界满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