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妖魔化的知识付费,其实挺委屈的

“知识付费”这个词挺被妖魔化的。

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刷遍朋友圈,《知识付费这两年,我花5000元买的4个教训》。作者说知识付费这两年花的5000块钱都是交出的智商税,因为听完这些课程后“除了白头发多了几根、皱纹多了几丝、眼袋多了几两,生活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变形。生活品质没有上升、工作没有加薪、旅游梦想没有实现……

这两天又有一篇文章疯狂刷屏,《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文章说大部分人追逐知识付费的结果是,“一开始,觉得很有启发很有用,看完的一瞬间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可时间长了,我才发现:我的认知并没有因此而提高,我的思维并没有因此而升级,我的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因为“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他们卖的不是知识,而是焦虑感”

这两篇文章也被很多媒体争相转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好像“反知识付费”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好像花钱买知识付费的人就是有病。他们说知识付费用户不过是得了一种知识焦虑症,花钱买付费知识产品不过是营造一种自己在努力的错觉,以缓解被时代和阶级抛弃的焦虑感

在这些“政治正确”言论面前,5000万知识付费用户被扣上“没有判断能力”“只会被动学习别人嚼烂的知识”“知识碎片化无体系”“不懂主动思考”的帽子,花钱买付费知识产品好像变成一件羞耻的事情,而批评知识付费也似乎带着一种智商优越感。

然而

难道花钱花时间去进行自我提升有错吗?

有人说知识付费用户大多太过功利,难道了解更多的商业知识、努力提升职业技能、希望自己的财富增值有错吗?

这些人生经验丰富、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的知识大V分享的思考和信息就只是“套路”或“成功学鸡汤”吗?


一、被妖魔化的知识付费,其实挺委屈的

私以为,无论是花钱听《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还是《蒙曼品最美唐诗》,购买知识付费产品的动机和出发点都是自我提升扩展眼界没有违背社会法律法规和基本伦理道德的“功利心”都不应该被指责。另一方面,知识付费产品的生产者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认知体系通过有偿的形式进行分享也合法合情,他们讲的内容确实能够反映出自身独特的经验和认知,若是被有心的读者吸收理解并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观点,也有利于人类知识的积累和扩展。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知识付费这件事都是无可厚非的。

我觉得,被妖魔化的知识付费,其实挺委屈的。

其实,为知识产品和服务付费在传统出版业和教育业中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书店卖的教材、教辅以及各种经验型读物都是要花钱买的,各种培训学校的课程也是要付费才能上的。

没有人会骂为什么看完一本38元的《22个高考状元的学习方法》还是没考上北大清华

没有人会骂为什么买了一本68元的《宏观经济学》之后还是不能就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侃侃而谈

没有人会骂为什么花了3000块报新东方的托福培训班之后这次考试成绩为什么还不如上次

就算花了钱也没有什么效果,但是这些用户不会把错全都推给知识产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看完了22个状元的学习方法之后还是没有真正践行任何一个状元的学习方法,买完了《宏观经济学》之后也没有认真把书读完没有真正吸收知识,在新东方上课的时候可能老是玩手机睡觉下课之后没有认真完成练习。

其实,知识付费产品提供的也仅仅是那本《22个高考状元的学习方法》、《宏观经济学》或者新东方英语培训班的作用而已啊。只是表现形式变了,从文字到音频,章节更短了,嗯,符合智能手机用户在上下班路上、蹲洗手间、排队等位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要求,学习方式变得更加灵活自由了,也对自觉性要求更高了。

大概是人们已经习惯互联网信息免费的时代太久了,所以对动则费用数千上万但不保证效果的线下教育培训不觉奇怪,却对几十块到一两百块的线上付费知识产品期望值极高,要求只要花了钱就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很大的改变。但花199元只能买到知识大V们总结的信息和经验,买不来奇葩说选手的口才,买不来薛老师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买不来spenser年入千万的写作能力。

所以,曾经被很多人怀有改变人生的期待的知识付费,在火了之后的第二年,突然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嗯,大概因为那些在2016年买的付费专栏到期了,而那些花了199块钱的绝大部分人在这一年却没有如愿走上人生巅峰。

但客观地说,这些知识付费产品生产者所提供的独特性信息和经验是有价值的(就像新东方的俞敏洪老师最早也是靠自己对托福考试的独门秘诀起家,帮助了很多想要出国留学的学生),如果只是因为有很多用户听完知识付费内容之后没有达到自己原有的期望就说知识付费只是罗振宇和李笑来们的“阴谋”,我认为是不公正的。

一个知识付费产品,就算是大佬倾囊相授的满满干货,也无法承担让每个用户完全吸收甚至改变知识体系、改变行为方式、改变人生命运的责任。

所以我说,被妖魔化的知识付费其实挺委屈的。



二、知识付费解决的是终身学习的问题


那么,知识付费带给用户的到底是什么价值?知识付费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还是更加糟糕了呢?

1.

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知识付费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还是更加糟糕了呢?我的答案是,知识付费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了,因为,它正在试图解决人的终身学习的问题,虽然它也带给了我们不少并发问题,例如给一些人造成更强烈的焦虑感。

为什么我会说知识付费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了呢?

下面这个图表示了我们在从小到大再到老的一生中不同阶段需要的教育产品和服务。


被妖魔化的知识付费,其实挺委屈的_第1张图片

知识付费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是满足人离开学校以后进入职场一直到老这段时间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求,包括职业规划和选择、职业技能、商业管理、沟通交流、人文艺术、生活技能等诸多领域。


被妖魔化的知识付费,其实挺委屈的_第2张图片

在前知识付费时代,这些领域的知识经验,很多人需要,但是却很难找到对应的知识产品,而很多人有好的经验,却很难有途径做成知识产品提供给更大范围内的用户。

互联网对教育的渗透首先产生在K12、高考、出国留学、考研这样的传统教育体系部分,因为用户需求更加刚性,付费意愿更强,产品容易标准化,容易把控用户预期,而传统教育体系以外的终身学习领域其实很鸡肋,因为学习和健身一样违背人懒惰的天性,在非强制性的环境中愿意主动学习的人是少数,愿意付费的人可能就更少了,并且产品难以标准化,难以把控用户预期,其实是大教育领域中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所以,知识付费这个行业的路注定不会很好走,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付费在人的终身学习这个领域的探索是在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好了,

2.

再回答第一个问题,知识付费带给用户的到底是什么价值?我的答案是,知识付费为终身学习者提供了三大价值,一是信息的收集和筛选,二是知识结构化处理的方法论,三是学习场所、团体和机制,虽然目前的解决方案可能并没有实现最优解。

人的学习过程包括这样四个基本环节:

i. 收集和筛选信息

ii. 广泛阅读

iii. 结构化处理

iv. 内化为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

第一,收集和筛选信息,准备的学习材料需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

第二,广泛地阅读,所谓“读书破万卷“就是强调阅读的广度,只有足够的信息输入才能输出优质的知识。

第三,结构化处理,是指学习者的大脑对广泛阅读获得的碎片化信息进行构化的再处理,将有用的部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第四,内化为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指通过反复的“刻意练习”将已经结构化处理好的知识进一步内化,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

其中,最后一步“内化”的功夫是只有学习者本人才能进行而其他任何人都帮步了的,也是决定最终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一个成功的学习者,无论是学校的学霸还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一定擅长于将获取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前面的三步,是可以借助一些外界的力量进行优化的。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中,教材、老师和学校承担着这样的功能:

教材——完成信息筛选

老师——提供理解知识的方法论

学校——提供学习场所、团体和机制

教材的作用和功能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领域经过筛选后的信息,即作用于学习的第一步“信息的收集和筛选”,所以其实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其实是不太需要自己去收集和筛选信息的,这也是很多人离开学校之后收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很弱的重要原因。

老师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理解知识的方法论,即作用于学习的第三步“结构化处理”,优秀的老师往往会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知识理解记忆方法,否则就不需要老师的讲解学生自己看教材就好了。

学校则是提供了学习的场所、团体和机制。学校作为一个学习的场所,有利于创造学习的氛围;学校划分班级形成学习的团体,有利于同伴之间相互鼓励和竞争;学校的作业和考试等机制通过一种强制的手段来克服学生的惰性。

而知识付费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在学校教育之后的终身学习阶段,提供类似教材、老师和学校的作用。

被妖魔化的知识付费,其实挺委屈的_第3张图片

在知识付费的体系中:

知识大V们帮助用户完成信息的收集和筛选,并提供基于其自身经验的有效方法论,也就是说他们其实承担了传统学校教育体系中编写教材授课老师的两个角色的功能。

知识付费平台则承担学校的角色,为用户提供知识付费的学习场所(app、微信公众号)、团队(课程社群)、机制(打卡、奖励)。

即,知识大V负责提供(1)信息的收集和筛选(2)知识结构化处理的方法论这两个价值,知识付费平台提供(3)学习场所、团体和机制的价值。

当然,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最后一步“内化为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仍然必须由学习者自己来完成。就像传统学校教育中,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同样的老师教的学生最后成绩还参差不齐呢,再好的重点学校也有成绩差的学生,再差的学校也可能出高考状元呢,同一个知识付费专栏的读者也会收获差异极大,何况一个才几十个人,一个学校才几千人,一个知识付费专栏的读者可是有好几十万呢。而根据金3字塔原理,最终收获真知的人一定是金字塔尖的一小部分人。否则,知识的获取太容易了,又如何区分出那些真正努力的人和那些只会异想不劳而获的人呢?

最后,院长想说:

学习与自我提升,永远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这个时代不缺批判精神,缺的是理性的声音。


被妖魔化的知识付费,其实挺委屈的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妖魔化的知识付费,其实挺委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