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
记得刚进入国企时,自己对即将要为止奋斗的这个平台充满了期待和斗志,幻想着自己将来的远大前程,就不由得兴奋到爆。
爸妈再三叮嘱,进入新的环境要有眼力介,要手脚勤奋,多做事情,尽快融入新的集体,不要给领导和老员工留下不好的印象。
我对爸妈的叮嘱牢记在心。
刚来时,自己嘴巴甜一点,手脚活络一点,同事们都会笑脸相迎,各种关照,觉得这个环境充满了满满的善意和积极向上的氛围,自己对所在的这个集体似乎也充满了温暖和希望,以为一个好的公司本就应该如此,而且目前看来我所在的集体也确实如此,什么办公室政治、站队、排挤好像只是电视剧里或书本里的想当然而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上与同事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经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虽然发现这个集体好像并不像之前想的那样坏,但也不是那样的美好。
困惑
听爸妈的话,自己在做工作时,拿出来十几分不怕苦不怕累不推辞的精神,对于领导安排的工作,同事需要协助的工作,从来都是有求必应,面面俱到。
渐渐的,自己负责的工作也越来越多,加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与之产生强烈反差的景象是,办公室里七八个员工,大家上下班迟到早退似乎是一个不约而同的惯例,即便在上班时间每个人的工作似乎也都不是那么饱满,看电视剧、扯家常、嗑瓜子,这种很闲散的氛围已经成为了办公室氛围的常态。
领导似乎也深知大家这种工作状态,但是也只是睁只眼闭只眼而已,不闻不问,这些老员工对领导也是相安无事的样子,似乎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已经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不破不立。
不只是如此,在我们这个企业里面,领导交办事项好像也天然存在一种不平衡的倾向,对于某一些员工,领导似乎很热衷于安排各种工作,无论是其职责内的还是本不属于他的工作;对另一些员工,领导却很少交办工作,即便是其职责内的工作。
初到公司的我,对这种现象很是困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我的师傅解开了我的疑惑。
解惑
师傅说,按照领导分配工作的多少,体制内的员工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人:新员工、做事的员工和不做事的员工。
初入职场的新员工,对体制内的职场文化并不是很了解,对领导的管理思路、与同事的相处之道缺乏足够的认知,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理性人,最为稳妥的做人之道,必然是做一名老老实实的员工,对工作不推不诿,做工作任劳任怨,脚踏实地。
做事的员工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着升岗加薪和提拔升职的诉求,可以理解为是有所欲求的一群人。
而不做事的员工也都有一种特征,就是无欲无求。
新来的
新员工尚未被体制内欲求文化所同化,所以其决策与行为不具有公司内欲望文化的导向性,也就没有可分析的典型性,姑且不做分析。
做事的人
做事的人,也就是有所欲求的人,希望升岗加薪,希望提拔升职,就必然要具备两项必要条件,一个是工作业绩,一个是领导认可,而这两项条件的核心又更多取决于后者所决定。上级公司每年都会给县级公司下发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指标的好坏关系到县级公司领导以及每一位员工的岗位薪水和提拔资格,而对于领导而言,这份指标的分量似乎又更加重一些。
因为在体制内的管理传统中,一旦提拔为县公司领导,就脱离不开平级领导的横向比较以及对上级领导的负责情结,因为这些领导们也是有着相同的升岗加薪和提拔升职的诉求。
故而一个公司在年终考核时的经营绩效对于一个县级领导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经营绩效要想做好,县公司必然需要一群干活的人,而一群干活的人是否可以升职加薪,同样取决于县级领导的认可。在领导眼里,有欲有求的员工才好用,因为你有一把决定他命运的尚方宝剑,正是因为有了这把尚方宝剑,给这类人分配工作时才会不推不诿,即便是本职工作以外的工作也会选择接受,即便有委屈有怨气也会一口咽下去,绝不会当着领导的面表现出来,因为谁也不知道领导多会会因为你的一个消极态度而改变对你的看法,打消对你的认可,进而斩断了你升职加薪的前程。
在领导面前,想要加薪升职的员工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只要有这群人的存在而且他们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利益同盟,领导大可在其间玩弄自己的博弈游戏,从而实现自己的各种目标。
在这样的公司文化中,每一个选择做事的人,所承受的逆来顺受和对不公平对待的妥协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将来的目标。
但是,反过来讲,这些怨气又何尝不是在这些人心底埋下了一个不好的种子。
不做事的人
不做事的人相对做事的人来说,活得就萧洒自在了许多。
因为在体制内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没有触犯大的过错,公司是不会辞掉任何一位员工的。
那么这些员工也就有了潇洒的底气和资本。
这类员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过去也努力工作过,岗位薪资基本都升起来了,但是提拔基本无望的老员工。
因为在体制内可奋斗的薪资和岗位的上升通道已经到此为止了,再努力下去也不会有更多的回报,也就没有了继续努力的动力,每天上班打卡,做一个安分守己又不干活的良民也挺好。
从人性角度来思考,这类人的选择似乎无可厚非,没有了可为之奋斗的目标,又有什么理由继续努力下去呢?
不做事的人的另一种,是......俗称家里有矿。
这种人上班不是为了薪资不是为了提拔,因为无论是薪资还是提拔,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财富,让自己和家人过的更好一些。
但是家里已经有产业了,而且比辛苦上班努力工作来的钱要快要多,那与其把时间耗费在上班上,还不如把时间放在经营家里产业上面来或者当一个不用干活的上班族。
进入体制的目的,可能压根也不是为了提拔为了赚工资,仅仅是依靠关系门道找到的一个可以交社保发空饷的编制而已,这类人自然也没有了做事的动力。
割韭菜
我之前所在的省公司每隔几年就会面向地市公司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内部竞聘,说到底,是因为省公司干活的员工不够用了,或者说很多员工领导使唤不动了。
究其根本原因,省公司很多员工在薪资和岗位上已经到达天花板了,已经没有继续努力干活的理由了,更有趣的是,这类员工每年打完绩效之后都会新增一批,如此几年,就会形成一大批占着岗位却不做事的人。
干活的人少了,但是工作量并不会减少,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省公司不得不从地市公司招聘或者借调员工开展工作,而从地市公司来的新员工,因为有所欲求,所以必然会很听领导话,很努力干活,进而形成省公司一批新的干活力量。
而这批新鲜血液的保质期也只有几年而已,一旦职业通道触碰到天花板,这批新鲜血液也会和之前的老员工一样成为省公司占着位置不干活的老油条。
我想,对于公司领导而言,在这样的体制规则之下,在没有足够的激励手段和淘汰机制的情况下,无奈只能采用这种割韭菜的方式一茬一茬收割那些尚未达到职业天花板的员工仅有的工作动力,来确保公司的正常运转和生产经营。
恶果
长此以往下去,公司将会背负着巨大的人力负担,却没有与人力负担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可使用,这个问题始终存在只是尚未达到问题爆发的零界点.
公司的领导又是任期制的,所有领导所追求的无非是自己任期内的安稳,没有人会关注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什么时候到来,骆驼如何才能不被压垮,这些问题永远会被刻意回避,刻意拖延。
但是话说回来,压垮骆驼时,没有一根稻草是无辜的。
如此看来,不做事的人已经注定没有了做事的理由和动力,而做事的人最终也会成为不做事的人。
与其说这是体制内员工的一种宿命,倒不如说这是体制型企业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之下,诱导员工进行综合利弊分析之后做出最优于自己的选择结果。
深思
在今年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名单中,我们国家的企业占据了120个席位,但是在这些企业中,国有企业却占据了绝大多数比例。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这14亿人口意味着巨大的消费能量,在这样的人口红利之下,背靠庞大的国有资本和垄断特权,一家国有公司想发展不起来都困难。
但是在这些看上去很厉害的公司里面,又有多少可以放任到自由竞争市场当中经过一番激浪搏杀仍旧可以活下去的公司呢。
人口红利是我们国家得天独厚的市场资源,但是那些大的国有企业不应被这享受了开挂权限的虚假繁荣所蒙蔽,沉溺于荣耀和掌声之中不思进取,选择性屏蔽掉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如何在鲜花和掌声中依旧可以选择清醒的面对和解决自身的不足和致命缺陷,这又何尝不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体制型企业值得深思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