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笔记:薛兆丰第10周问答-为什么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

为什么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力?

人工智能,英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一门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得到笔记:薛兆丰第10周问答-为什么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_第1张图片

关于机器替代、超过、控制、毁灭人类的科幻电影,很多年前就出现了,不过让人类真正感到威胁的,是去年Alpha GO战胜李世石,仿佛是一个拐点到来,奇点就在不远处了。

这一天会不会真的到来?自从被量子力学烧过脑后,自己就放弃思考此类问题了,更实际的,还是考虑一下,在人工智能时代,那些行业面临迅速被替代的危险。

回到今天的问答,很多人认为通过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我们能够对未来人类社会的供应和需求有更准确的预测,你赞成还是反对?

好眼熟,好像就是自己在试着回答经济计算问题时给出的解决方案,而,薛老师说——反对。

要点有三:不可预知的无限的需求,不可预知的创新供给,人类的观点立场。

首先,人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和增长的。这里薛老师举了一个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变化的人的需求,小孩子时的玩具,大了之后的手机,成家立业后的房子,步入老年的医疗等等,帮助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攀比是会一直存在。其实,这个例子倒还是可以被大数据捕捉的,结合统计学,可以做一个动态的不同年龄段的需求预测。我理解这里的关键是,攀比无止境。随着社会资源的极大丰富,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后,人会产生更大的欲望。不是有句话说,下一个阶层的人永远想象不出来上一个阶层的人的生活。所以,让人工智能来预测需求,不现实。

第二,不可预知的创新供给。这一点薛老师没有单独拿出来成一段,可是我却觉得对我理解这个问题有很大的意义,有点像“供给侧改革”不是么?尤其是一些颠覆式的创新,电灯、电视机、手机、飞机、互联网这些,将极大的刺激人们的需求。哪怕是一些积木组合式的创新,比如马桶盖,都会改变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变为一种需求。而这些创新,都是不可预知的,它们可能会以某种美好的想象存在在科幻故事里,但是谁也不知道它们变成现实的时候是哪一天,这个世界没有它们时一切似乎可以预知,但是,在它们成真的那一天之前的一天,谁也不知道它们将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第三,大数据的收集离不开人类的观点和立场。大数据说到底,还是由一个个字段构成的,而这些字段,是需要人来选取,人又只能根据他当下对各个维度的重要性的理解来做出这个判断,所以,大数据是一个筛选过的信息集成,他只能反映筛选所依据的那个立场,而无法穷尽或完全客观的描述事物,更何况,人的认知是不完全可靠的,这些都造成了大数据本身的局限。

综上,我们可以松一口气,在人工智能到来的时候,或许,我们还能有口饭吃。

供给不自由,价格依然有意义

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认为价格是由供需的关系和变化产生的,所以,对所有非市场经济形成的价格,特别是价格垄断,就会深恶痛绝,其实这是我们的对理想世界的完美倾向,眼睛里容不得一点沙子。事实是,不管我们对这样的价格有何好恶,价格仍然会发挥调解生产和指导分配的作用,我们可以不喜欢高房价,但如果你是刚需,那你就得买,如果有闲钱可投资,也大可去炒房,这就是价格的作用啊,决定了我们手里的钱能做什么,去向哪里。

而且,薛老师点出了一个特别“残酷”的事实——其实供给从来没有自由过。钻石不够,可以理解为上帝没有让石头随便可以变成钻石,我喜欢这个例子。

辩论题:出生证、公证费,这些政府提供的服务,和公路等公共设施,应不应该收费?

如果“供给不自由,价格依然有意义”成立,那么,应该收费。

首先,公共服务说是“公共”,其实也是面向了公众的一部分人,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办出生证,都要做公证,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需求走公路,所以通过价格可以把真正的需求筛选出来。不然,如果公证免费,那人们可以不分重要程度,事事去做公证,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其次,真正的需求方也在事实上占用了更多的公共资源,也理应付费。大家都按照同一套纳税制度来交税,但是占用的公共服务不同,如果占用者不付费,就相当于挪用了那些从来不办理公证、从来不开车的人的税来给他们服务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得到笔记:薛兆丰第10周问答-为什么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