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自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7年的18年间,老年人口净增1.1亿。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
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网民数量也在与日俱增,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并且互联网继续向高龄人群渗透,60岁及以上的网民已占5.2%。那么我们这群标榜着“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师应该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用户群体,适当的在产品中体现出对老人的用户体验关怀。
早几年,有些产品的设计就开始关注老年人。比如应对“老年人打不到车”的舆论风波而设计出的滴滴敬老出租,锤子手机的远程协助,MIUI的老人模式等等。老龄化产品在我们的第一印象中就是要字大、声音响亮。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产品特征,除了这些特征还有哪些是需要设计的。对于这些问题,我想通过一系列的文章与读者探讨一下老龄化产品究竟如何设计。
设计产品之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类人群,才能产生更切合的同理心。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本文先分析总结老人的身体机能特征。
感觉特征
形、声、闻、味、触,我们通过五感来认识世界。视觉能识形状长方扁圆,听觉能识声音高低长短,触觉能识物体冷热软硬,人类认识世界80%的信息都是经由视觉获得,听觉是人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触觉是人感知危险、维持生存的重要手段。显示屏、多点触动、手势交互、语音交互等等人机交互技术也主要是通过形声触三种方式。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我们的视听触三种感觉会有哪些改变。
视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膜开始失去光泽,折射光线能力变差;瞳孔括约肌功能降低引起瞳孔缩小,进入光线减弱;晶状体变浑浊发黄;视网膜的视觉感受细胞逐渐凋亡。这一系列的生理调节力下降,直接影响到视觉的灵敏度、明暗、空间、颜色和信息加工的变化。
视敏度的变化:如果以20岁为基准,为保证同样的可见水平,60岁时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为2,60岁之后的衰减速率指数上升,80岁时对比度能达到6;
明暗感受的变化:对明和暗的适应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每增加13岁所需要的照明度就需要增加两倍;
空间视觉的变化:由于周边视力的下降,视野变小,老年人经常会对眼前物体视而不见。由于对物体的距离和立体感的观察能力下降,老年人无法准确的识别物体的远近和高低。再由于视敏度的下降,观察物体的边界会变模糊,导致空间景深感受下降;
颜色视觉的变化:由于晶状体变黄变浑浊,会选择性的吸收蓝光,从而导致老年人对蓝色的鉴别能力比对红、绿色鉴别能力下降更明显;
视觉信息加工的变化:老年人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在一个“6”矩阵中找出“9”,两个闪光点间隔时间足够长才能分别出来,就是说老年人的视觉搜索、视觉编码等视觉信息加工能力下降。
听觉
老年人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耳背,需要我们大声说话,才能听清楚。听觉的生理结构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老年人外耳部分堆积了很多很硬的耳垢,内耳耳蜗内的毛细胞和听神经通道的细胞发生衰退和凋亡,以及耳蜗细胞会供血不足。这些都是导致老年人听力下降的原因,且主要表现在:
* 对高频率的声波反应不灵敏;
* 音调需要很高:30岁的成年人能听到4分贝6000赫兹的声音,相同声音频率下,65岁老年人需要把声音强度提升到40分贝;
* 听觉选择性注意水平下降:我们都知道“鸡尾酒会效应”,即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人的谈话时会忽略掉环境中的其他对话或杂音。随着年龄的增大,听觉的选择性注意呈现下降趋势。
总的来说就是低音听不见,高音不爱听,交谈时喜慢怕快,喜欢安静怕嘈杂。
触觉
60岁以上老年人皮肤上敏感的触觉点数量下降、皮肤起皱弹性小、老人斑、腺体萎缩、汗腺减少等,皮肤触觉所需要的最小感知刺激强度在年老阶段逐渐增大。此外老年人的温度感觉和痛觉也比较迟钝,很容易产生碰上和烫伤。
再往极端考虑,如果我们的感觉都被剥离了之后,会发生什么状况。记得以前看《网球王子》,辛村精市的一个技能是“五感剥夺”,通过剥夺视觉、听觉和触觉,给予对手无以伦比的压迫感,从而使人精神崩溃,无法比赛。动漫里的故事当然是博君一乐,但是真的有研究者做过“感觉剥夺”的实验。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实验室的一项心理学实验,受聘的学生需要带上特制的半透明塑料眼睛(剥夺视觉),手和臂上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套(剥夺触觉),静静的躺在一个充满单调嗡嗡声的特制房间里(剥夺听觉)。多数受试者一般都撑不多三天,而且结束实验之后都感到焦躁不安、注意力涣散、思维受干扰,无法像正常人思考,而且智力水平也降到非常不理想的程度。实验说明虽然感觉是一种简单低级的心理活动,但剥夺感觉势必会影响记忆、思维等较复杂高级的心理现象。那么老人的身体机能下降,也会影响到其认知能力。
认知特征
认知功能是人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心理能力,如注意力、想象力、学习、记忆和逻辑思维能力。老人面临认知老化问题,注意力维持时间受到影响、接收信息能力下降、记忆能力减弱。记忆力的减退还会使老年人某些逻辑推理变差,造成感觉的分析变慢、执行运动反映时间也较长,会导致老年人执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丧失,更影响生活独立性。
注意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充斥着大量的刺激,这些刺激会对我们的注意资源展开竞争,那么注意就是一种聚焦于特定刺激的能力。当我们对特定物体刺激产生注意时就可以获得知觉,而对注意外的刺激,则模糊不清,因而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比如丹尼尔·西蒙斯“看不见的大猩猩”的实验,让志愿者看一段打篮球视频,要求他们数出三名穿白衣者传球次数,而无需理会三名着黑衣者。那些人传球时,一个穿黑色毛茸茸外套、打扮成大猩猩模样的人走进他们中间,面对镜头捶打胸膛,在镜头前停留9秒后退出,视频播完后,一半志愿者回答没看见“大猩猩”上场。
虽然说现在互联网碎片化时代,所有人都出现注意力很难集中的问题,这是由于各种外界刺激的接踵而至,不得不转移注意力。但老年人是由于生理原因导致注意力要迟钝些且较难持久,失去了年轻时控制注意过程所需的精度和速度。而且老年人注意力还有一种粘滞和惰性现象,很难忽略仍然保留在工作记忆中的无关或干扰的信息,容易耿耿于怀。
记忆
记忆是人类学习各种行为的基础,是人接收信息之后,并保存信息的心理现象。人的记忆主要分为感官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就是短时间内对感觉刺激效果的保持,你能在看电影时把每秒24帧的静止图像看成连续的影像,就是因为感觉记忆的存在。短时记忆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储存少量信息的记忆系统,比如交互设计中经常提到的“神奇数字7±2法则”,即人记忆了5-9个组块信息后就开始出错。当短时记忆经过反复记忆后,就可以成为长期记忆,能够永久保存而不易遗忘。比如英语单词反复背诵默写和重复使用才能烙在脑海里。
老年人的记忆障碍,主要表现在短期记忆、记忆保存和学习新知识较困难。短时记忆会随着年龄增加而退化,其原因不是来自不能有效的注意有关信息,而是不能有效的忽略无关信息,导致容量有限的短时记忆系统超载。记忆能力在50岁后开始减弱,对于数字方面及不依赖语言的记忆活动衰退,记一件事情需要更长的时间,存储新的记忆比年轻人差。但是老年人对于过去与生活有关的事物或有逻辑练习的长时记忆依旧可以保存完好,就比如爷爷奶奶喜欢经常跟我们讲当年的故事。
思维
思维是人以感觉知觉所获得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和抽象,形成概念、推理和判断的过程,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最高形式。老年人的知识可能随着年龄增长,毕竟吃的盐比我吃的米还多么,一些说话技巧、所用辞藻、理解力等不易忘记,甚至终生保持若干能力。但由于在感知和记忆方面的衰退,在概念、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是愈老愈容易丧失,尤其是思维的敏捷度、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以及创造性等比年轻时期更差。
以上便是对老年人的感知特征和认知特征的概述,与年轻人相比还是有蛮大特征区别的。虽然目前互联网主流用户还是中青年人,但是未来人口倒金字塔的趋势,网民也在老龄化,我们还是有必要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体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
下一篇再与大家探讨老龄化产品设计有哪些需要关注的点。
作者:舟航,微信公众号:圆滚滚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