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访青瓷老仙

造访青瓷老仙

文/王佛全

中国人都喜欢有8的数字,很巧的是,2018年8月18日初八那天,我与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校董会主席赵晓明教授、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越窑青瓷非遗传承人陈鹏飞先生以及北京邮电大学青年才俊设计师张若宸老师,在西湖涌金门水边饮茶笑谈青瓷艺术人生。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陈鹏飞大师,在谈到浙江越窑青瓷博物馆馆长陈国桢先生特聘陈鹏飞出任博物馆荣誉馆长的渊源时,一位越窑青瓷的收藏大家和一位越窑青瓷制作艺术的传奇人物,可谓如鱼得水,两人成了中国瓷母——越窑青瓷文化脉络上的重量级人物,这也促成了一次拜访之行。10月11日,我们和上海科技报的陈怡记者一同来到余姚,拜访越窑青瓷博物馆馆长陈国祯先生。

赵教授说,这是和我们的第一次越窑青瓷旅行。

第一次旅行,就让我触摸到了三千年的气息。

当我们坐在陈国桢馆长的办公室里,他捧出了他收藏的那个战国时期的陶罐。这是我第一次触摸到近三千年的文物。这是一个周身镶嵌了琉璃直径在15厘米左右的陶罐,打开盖子的那一刹那,我心里一凉,闻到一丝三千年的腐气,好像从陶罐里放出了一只修炼千年的“老妖”。陶罐上的土掉了芝麻大的一小块,我心有余悸地捏在手指中,问陈馆长,怎么办,掉了一点土。他哈哈大笑,说没关系,我拿出来给你们看,这是一种传承。

三千年前烧制的陶土,是如何三千年而不朽,三千年而不烂啊!我一直以为这些上千年的器物都是修炼成精的“妖怪”,到底是如何度过了这长时间的历练!我现在看着它,摸着它,只是它时间长河里的一瞬,而它却成了我人生中的奇妙时刻。

所以我觉得她们一个个都是生命不息的“妖精”,在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里,我看到了许许多多耀眼多姿的“妖精”。

陈馆长说,做这样镶嵌琉璃的陶罐,技术要求特别高超。琉璃的镶嵌很讲究温度,如果陶器烧得太硬就镶不进去,太软则不能成形。这是心手相通之妙成。现在全世界有三个这样完好的战国陶罐,而他已经拥有了三分之一的世界。我第一次知道一个人的收藏可以敌过一个国家。这个70多岁的老人把一生都献给了越窑青瓷。他最早的一件青瓷藏品始于夏朝,这个年代实在是太远,远得连背影都看不到了,却如中华文明的起点一般。作为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的馆长,他收藏了整个越窑青瓷的历史。

中国有句话叫:厚德载物。所谓一个人的财富应与一个人的德性气场相匹配,能够镇得住这些千年的器物,载得住这一方文脉,也绝非寻常之辈。倘若流落到一般人的手里,恐怕没有几件能保存下来。所以看着他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俨然是一个征服了众妖怪的老仙。这个老仙 ,虽已年逾七十,却依然目光炯炯,犀利有力,有几道爬满故事的皱纹却依然白皙的皮肤。他一眼就认出赵教授给他看的一张图片是汉代的陶罐。在他手里的瓷器,不仅保存完好,一些破损的器物他也找技艺精湛的大师修复,修复后的成品仍然相当精彩。哪怕负债累累他也舍不得卖出一件。也正因为如此,他也有缘收藏到了许多精品青瓷。

我去过杭州的南宋官窑博物馆,里面居然没有几件完整的青瓷,大部分都是破损之后修复的成品,陈馆长桌子上那些随意摆放的夏商周五代的器物都可以秒杀之。

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地处市中心的古建筑群内,是浙江省文化厅批准设立的一家民营博物馆,与一步之遥的通济桥交相辉映。藏品上至西周、春秋战国,下至五代和北宋,陈国桢馆长收藏的越窑青瓷总计六千件之多。

其实我对越窑青瓷仅仅知道了三个月之久,这之前只知道龙泉青瓷。而越窑青瓷是中国的青瓷之母,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校董会主席赵晓明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关注越窑青瓷这个中国最早的瓷器艺术门类,我参与到这项文化记录项目中来,才真正认识到青瓷之美。越窑青瓷有着自己独特的釉色和烧制技艺,这种釉色随着年代更迭和烧制技术的发展而呈现不同,历经千年的沉淀依然闪耀着一种幽深之美。

而每件器物都让我浮想起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比我们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不知道要精致多少倍,连吐痰都有造型精致的痰盂,我们现在只会望而生叹了。

这次访问越窑青瓷博物馆的时间太短,我甚至憋了个问题要问陈馆长而一直没机会问,只听他讲他的故事了,他的故事长如越窑青瓷之史诗一般,一次也听不完啊!

匆匆看完了陈馆长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的越窑前世,我又等着越窑青瓷的今生,我期待着去拜访活着的越窑青瓷——陈鹏飞大师的艺术创作园了。

造访青瓷老仙_第1张图片
造访青瓷老仙_第2张图片
造访青瓷老仙_第3张图片
造访青瓷老仙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造访青瓷老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