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与识

佛陀当年告诉佛子要遵循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可见智的重要。

那么何谓智?何谓识?

智,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即所有佛子所希求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佛家的“正”字招牌是以破三种烦恼为标准的。破见思烦恼,即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和八十一品思惑,就超越六道,进入四圣法界,证得阿罗汉果,即圆教七信位的菩萨,称为正觉。相当于我们经过多年的学习,终于拿到头一个正式的学位,学士。阿罗汉虽然用的还是妄心,但是他用的很正,跟真心基本一样。所以天台家叫他相似即佛。然后继续修行,破尘沙烦恼,即没有了分别心,对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达到凡是人,皆需爱,甚至泛爱众,而亲仁。此时证得菩萨果位,即圆教十信位,称为正等正觉。相当于我们俗世的硕士学位。然后再破无明烦恼,断一品无明习气,证一分法身。此时的法身就是天台家讲的分证即佛的佛法身。相当于圆教初住,别教初地的菩萨。此时的菩萨已经是宗门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教下的大开圆解,完全用的是真心。此时的四十一个位次,包括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完全是平等的,都住在一真法界,即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土。四十一个位次仅仅是因为无明习气的不同。就像酒瓶一样,酒都已经倒掉,但是还是酒味。这种习气,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此处用不得力,只能随着时间慢慢的淡化。佛告诉我们,这四十一品无明习气彻底断掉,需要三大阿僧祗劫。到等觉菩萨将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破掉之后,就证得妙觉果位,即我们所熟知的佛陀,拿到佛家的最高学位,无上正等正觉,相当于我们俗世的博士。此时,妙觉佛陀不再住于一真法界,而是进入常寂光净土。

关于识,在法相宗的经典里有详细的说明。天亲菩萨依据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所造的《百法明门论》,将诸法归纳为百法,又将百法归纳为五大类,即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其中,心法就是八识,即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识,末那,阿赖耶。这就是识。前四类都属于有为法。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从性上来讲,识是属于妄心,而三界六道就是妄心变现的。我们处在三界的三苦八苦中却浑然不知。三苦有苦苦,坏苦,行苦。八苦指的是苦苦中的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欲界,因为对财色名食睡有强烈的执著而得名。三苦统统具足。色界,只有坏苦和行苦。他们虽然没有欲界的那些执著,但是有色身,所以就会有坏苦存在。像老子说的,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而无色界天人就很明智,连色身都不要了,成为我们所说的灵界。他们不需要饮食,不需要住所,常处于禅定中。所以,没有坏苦,没有行苦。但是,他们的禅定,只是六道的四禅八定,总有出定的一天。经上告诉我们,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人,定功可以达到八万大劫。所以他们有行苦存在,即定不住。因此佛告诉我们,三界统苦。

智是真心,识是妄心。我们想要完美的生活,想要圆满的结局,就应该转识成智,舍识用根。所谓转识成智,就是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

所以当我们对境缘过份执著的时候,或者贪爱心生起的时候,或者瞋恨心生起的时候,我们及时提醒自己,这是识的作用,是妄心,是梦幻泡影。这样我们就可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随缘自在,自在随缘。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与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