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重新读了《个人形成论》的一个章节,对于罗杰斯所提倡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在课堂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从刚开始罗杰斯所尝试的无指导性的课堂教学,让我真正看到了教师对于学生极度的信任和全然的接纳。
这种教育方式极大地激发独立思考的同时,这种师生之间迸发的感动和自由度的交流,甚至在课堂之外也影响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许在我们的课堂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维度:那就是基于课堂中广泛交流,而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非常微妙,去除了主导与接收,更多的是同伴之间的互相促进与合作(当然教师在某一时刻也成为了同伴)。
回顾我们的求学过程,会遗憾地发现,我们是僵化教育的产物,但为什么还要用这样僵化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的自由思考呢?
因为这样,我们的课堂太久没有感情和思想的流动,久而久之师生之间本来的学习共同体却在感情和思想上越来越疏离…
也许我们目前的课堂需要重构!这样的重构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于我们个人本身价值、思想、精神都会有颠覆。
如何从舒适区跳出,去未知区域探索?这样的冒险有危险,但却真正可以摧毁那积累太久的师生疏离。
回想教学时,会不会有担忧,当然有!害怕很多事:害怕自己对于课堂掌控不够,害怕自己在教学中架空,害怕教学效果糟糕无人响应。
但深挖这种担忧和恐惧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现在对照人本主义教育观,我想,是因为曾经的我执念于要扮演一个有权威的、完美的课堂激励者、主导者、负责者。扮演激励者、主导者、负责者。
而这样的权威维护者,我们惧怕的是什么呢?
是权威的崩塌:课堂中的无人应答、挑战所教授的内容、师生都倍感时间缓慢……
归根结底,这样糟糕的结果、各自感到的种种不自在,答案只指向一种:
因为在课堂中,我是在扮演教师这个角色,而不是真实的自己站在讲台上,作为同伴和学习共同体参与课堂教学。
相对的学生也是这样,他们也是在扮演虚心的求教者、认真的聆听者、知识的吸收者……但真实的他们是这样吗?
我想也许,我们都应真诚地参与在课堂中。作为教师,如果我坦诚地对待自己和学生,承认自己的困惑、道出自己的反思、直言需要他们的帮助一同去探索新型知识的生长……
不再扮演权威性,自然地与学生表达和交谈,欢迎学生们更广泛的讨论,那么也许我们会有更多创造性!
想起曾经的自己,有意会回避课堂上学生的跑题,因为大纲课程的要求,我害怕浪费时间,耽误了学生们的学习任务……
可是以终为始,我们课堂最终是想得到什么呢?是学生又记住了某一个知识点吗?
我想学生更需要的是,作为老师对他们的支持,尤其是感情上的支持和共情,陪伴他们一起去探索,个人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从知识的获得中,他们学习到的应是自己独自思考的方式!
作为教育者,我们也许要关注一些新的东西,就是那本身应该在课堂中、每个参与者心中流动的感情,那是彼此之间尊重和被接纳的感受!
在这样的流动中,师生都会体验到一种美好的品质:对于彼此作为个体的欣赏,在不断交流和讨论中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亲切、温暖与接纳。
是的,这种学习的情感体验比起任何都重要,所有的有效学习都从这里开始!
未来的课堂,也许我们首先应该构建一个温暖、亲切、真诚、彼此信任的课堂氛围。和谐的感情在此流动,学生的人格特点在此展现!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