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刚刚撰文《帮帮冬日娜,问出好问题!》,冬日娜同志在全运会首金(女子马拉松)的赛后采访中一串糟糕的问题又被广大网友诟病了。
就在昨天刚刚结束的苏迪曼杯决赛中,我们的央视体育记者又一次暴露了作为一名记者在提问方面的劣根性。
昨天,中国队最终以2:3输给了实力更胜一筹的韩国队,从而无缘对苏迪曼杯七连冠,而韩国队也打破了中国羽毛球队12年对苏迪曼杯的垄断。
在赛后接受采访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却对20岁的何冰娇问出了尴尬的问题。
中央电视台记者说道:之前咱们交流过,我说你一定要拼!
何冰娇见状赶紧说道:拼了、拼了、拼了!从小将的用词来说,可以看出她还是比较紧张,而且也有些失落。
谁知道记者突然又发问:拼了多少成呢?
这个提问无疑让何冰娇非常尴尬,最后她只能说:我今天已经尽全力了。
我观看了整场比赛的直播,小将的能力的确略差一筹,但是的确是拼了,多次倒地。
作为一名记者在广大电视观众前问出这样的问题的确让我们汗颜,这个问题里充满了攻击性和伤害性,让运动员受到的伤害非常大,即便是你自家的孩子考试没有考好你也不会这么问吧?
我们来假设一下,作为一个体育新闻从业者可能会比一般人更加热爱体育运动,会对比赛结果充满了期待和感情,但是恰恰作为一名体育记者你却忘记了自己的本职角色,这个角色恰恰要求你能够给体育运动的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而不是你感情的宣泄!!!
如果这么问运动员是不是会更好些呢?
比赛过程中发生了什么造成了失利的结局呢?(事实)
对于这次比赛的结果你有什么感受呢?(客观感受)
在今后的训练中你将怎么做呢?(事实)
对未来女单的比赛的局面你是怎么认识的呢?(挖掘对方的主观感受)
......
在提问过程中,如果不基于事实进行发问,而是带着主观感情色彩去问的话,势必将对话带入到一个情绪对抗的局面。
提问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满堂精彩,用不好害人伤己。
作为一个问者,首先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对于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要明确知道【问题构成的六要素】是什么:
对象——你提问的是国内羽毛球的顶尖选手;
目的——你问这个问题是什么意图呢?责怪?带着情绪的问题能收获好的答案吗?提问的目的一定要中性;
形式——貌似“拼了几成呢?”是一个开放式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半封闭式的问题,5W1H(没有Why,How)在某种程度上是封闭式的问题,封闭式的问题如果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比较容易让自己陷入尴尬的状态中;
逻辑——你提问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自己赛前那句话?这是什么逻辑?凭你说要拼就拼?你是谁?
内容——“拼了几成?”从提问内容上讲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内容,因为大家对几成的比例认知是不同的,这个从后面的回答就看出来了,你认为运动员没全力拼,他却认为拼了全力了,这样的问题非常容易激发矛盾;
回应——在提出问题前,你要能够预估到对方的回应是什么样子的,其实这个问题运动员一定会回答尽全力了,因为其他回答都会引起你的不满,问出下一个更加刁钻的问题,谁会给你这样的机会呢?
不仅是昨天的记者、冬日娜的提问非常糟糕,就连知名的前央视记者柴静的提问也非常让人大跌眼镜。
在柴静采访中科院院士丁仲礼的时候,被对方不断地反驳,搞得整个对话过程让自己陷入了非常尴尬的位置。
柴静:......科学家应该以人类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去制定方案,不是吗?
丁仲礼:我没有否定…,这难道不是人类的利益吗?这是国家利益吗?这是个人利益吗?
柴静:......是得到了主流科学界的认同的,是不是?
丁仲礼:科学家有主流吗?
......
(针对【柴静采访丁仲礼】的视频,我们有专门从提问角度,有半天的沙龙来分析这段视频,以帮助大家问题更好的问题,在此求沙龙场地支持,私信、留言我哟)
在我们的提问过程中,不仅仅要注意我们提出问题构成的六要素,为了使我们对话更加深入的进行,我们还需要知道【动态提问六因素】对我们对话的影响。
倾听——讲提问离不开倾听,没有倾听,一切问题都是主观的问题,会使对话无法进行;“运动员已经说拼了拼了拼了”,你听到了吗?
假设——很多时候我们的提问是为了验证我们的主观假设,在这里记者的假设就是“你输了就是没拼”,所以我们在对话的时候要能看到自己的假设,这个假设会对对话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情境——在已经输了的情境下,再去追究拼没拼已经没有啥意义了,再说了这也不是记者追究的事情,不要以为自己是无冕之王就可以肆意妄为,在这个情境下我们更需要给予运动员鼓励和期待;
角度——作为一个记者你提问的角度应该是什么?是要来进行问责式提问吗?你面对的不是贪官,是拼尽全力的运动员,作为一名记者你更应该以帮助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为角度,而不是打击年轻运动员;
认知——真的好好看看自己对央视体育记者的认知是什么样子吧?你的屁股到底应该坐在那里?
觉察——你是否觉察到了自己的提问的问题?是否觉察到自己遇到的尴尬?在柴静的视频片段中,虽然柴静遇到了对方犀利的反驳,但是面对自己糟糕的提问,柴静能够及时觉察到问题的不合适,进而调整后续的提问,使对话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来吧,央视记者们,你们需要学学如何提问了,这个不怨你们,在我们所有学过的课程中几乎没有专门讲提问的内容,只有在新闻采访学的课程中有一部分章节涉及了提问的内容,但是却没有讲透。
作者简介:
孙宏伟
大客户、工业品销售实战资深专家
组织、团队发展引导师
国际绩效改进协会(ISPI)会员
4D领导力认证执行师
奔驰卡车全球销售认证课程讲师
中国电信政企事业部销售管理课程导师
北京科技大学2001级MBA
《提问之美》、《提问之源》工作坊版权课程作者
长期以来在“引导及引导技术的应用和实践”及“B2B销售与管理”两个方向上双修行。
并致力于通过组织学习的方式使员工行为得到有效的改善,能够直接转化到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