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在改变的路上找寻未来(一)

每个跨年,你或许和我一样,一面感慨时间飞快的流逝,一面对新的一年给予新的希望。很多时候,希望源于改变,改变源于自我探索。如果你还在只把改变停留在嘴上,而在年末感慨抓不到一丝时间的尾巴,称不出几两改变的份量。那么,跟我一起重读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视角,重新认识改变,走进改变,拥抱改变吧!

有时候,改变源于一段痛苦的经历,一次认知的升级。

绝望的眼神

提到改变,不得不提到一则故事。“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站了,我现在36了,啥也不会,我只会收费。”说这句话的是一位36岁的高速公路收费员,话从嘴里说出来时,语气坚定,眼神绝望。显然,失业的被动选择,给了她一个措手不及。

生活中的我们在面临问题时,是否有过我很痛苦,我渴望改变,但没有选择的境遇?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难以控制的环境,充满敌意的条件,不公平的世界,无法改变的过往与逃不掉的家庭牵绊时,就会停住了发展的步伐,长时间的停在原地。

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你是否相信你的人生真的会陷入没有选择的绝境?更多的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待在满足温饱的、安全感十足的生存环境,就是在用行动,默默无闻、穿透内心般的告诉自己:你不行!这就是你的选择!你万万没想到的、痛彻心扉的真相是: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同样是种选择。因此,对我们而言,是否改变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不得不说,这个认识是迈向真正改变的第一步!基于这个认识,或许还在年轻气盛的你,能多多少少理解36岁收费员面对被动选择的无奈;也能从局内人的视角思考在地球不断自转(改变)的今天,寻求自身稳定潜在的风险;更可能痛病思痛的思考,是什么剥夺了自己选择改变的权利,任由无数个被动选择造就了现实中无奈且同样眼神绝望的你。这一切,都是之前的你我想都不想的问题,甚至想到了就神游一般的逃掉的问题。敢说,这难道不是改变?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觉得自己没有选择?

是我们对选择抱有的“偏见”,让我们觉得选择离我们太远。或许在你我心里,只有那些得到好结果的选择,才称得上选择。而趋于现实的选择,只是妥协,不是选择。

是啊,妥协不是我们主动的选择,是不得以而为之。只要不是主动的选择,结果不好也不能全部怨自己,不是吗?原来,选择的背后,还存在着麻痹自己做选择的责任,甚至能将自己置于受害者的角色,将一切问题归咎于他人、亦或是环境。

醒醒!是环境造就了现在的你,还是你的选择成就了现在的你?这是个问题!如果环境能彻底的造就人,也就不存在寒门学子金榜提名的故事了吧?

从选择角度讲,选择没有对与错。碍于环境也好,归于境遇也罢,最终谁会为选择买单呢?是你,是你,还是你!值得庆幸的是,无论境遇如何,改变可随时发生,有套路可寻,而且我们明确的知道改变是可选择的。

既然改变可选择,试问,谁会选择绝望的眼神,谁又会选择走向撞到南墙绝不回头的境遇?

一触即发的挑战

很多影视剧作品里,交战双方在激战时刻,总会给对方的武器一个大大的特写镜头,或许枪无子弹、命悬一线只是为了刻画激战的难度,烘托作战气氛。如果试图改变的我们,与预期改变的结果之间是对立的双方,也势必存在着若干个或明或暗的特写镜头,只是为了告诉我们改变之难。

我们心里有一个行为标准,希望自己做到,却经常被现实打脸。好像心里有一个自己,而现实却是另一个自己。我们明明讨厌自己的某个行为,却怎么也改不了。这时,内疚和自责会怪自己意志力薄弱。可真相是,内疚和自责并不能带来改变。

相信这段文字,就是年初的自己与年末自己的真实写照。年初充满期待,年末回归现实,年复一年,反复交替。不同的是,期待值不等,履行行动的时间长短各异。更像是在年初时吹了个气球,收口没扎紧,年末卸了气回归原点。

气球是没有生命的,回归原点于它而言,只不过是展示形态的不同。可我们经历过人与事之后,是有感觉或思想沉淀的。感受到了做事的成就感,能促使我们努力向前;接触到了有趣的灵魂,能打开生命里的另一道门;一而再,再而三的经历挫败感的改变,会使改变的锐力骤减。

那么,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启动行为的改变呢?

如你我所知,改变后的样子是我们期待的好处,是我们想象中的好处,并没有深刻地体验过它们。期待的好处是抽象的,而经验的好处是具体的;期待的好处发生在未来,而经验的好处发生在过去或是现在;期待的好处是被教导出来的,而经验的好处是我们亲身体会,真实地感受。我们往往不由自主地转向“经验的好处”,而忽视”期待的好处“,因为它会通过强化,塑造我们的行为,因此行为的改变才会难。

就像是早起这件事,睡个懒觉总是最容易做到的,而早已习惯睡懒觉的我们,对早起的好处还是心知肚明的。只不过,早起不易,早起的体验不好,更不容易将早起强化为习惯,持续做。再一次印证了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新行为所带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

难,才有挑战!相信没几个人会轻易的说出我要放弃改变!

“照妖镜”的魔力

”魔镜,魔镜你能告诉我这世上谁最美丽?“大多数成年人并不期待听到魔镜奉承式的回答。不过如果有一个“照妖镜”,我们还是期待它如实的告诉我们:面对改变,究竟什么才是我们内心真实的爱和怕?

别急,还真有这么一个“照妖镜”。心理免疫系统的本质是一套焦虑控制系统。当我们用新的行为方式行事时,免疫系统会让我们感觉到焦虑,为了避免这种焦虑,于是我们又用回老办法。为了了解心理免疫系统是怎么阻止人改变的,罗伯特·凯根发明了心理免疫系统的X光片,它能像X光片一样,把你心里真正怕的东西给照出来。

心理免疫X光片的第一栏是我们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心理免疫系统的目标,是用行为来标识的。

X光片的第二栏是你正在做哪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

X光片的第三栏,需要思考的是: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有哪些隐含的好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好处是什么,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你不这样做,你所担心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

X光片的第四栏:心里有一个重大的假设。这个假设隐藏在不想要的行为背后,正是这个假设,让这些行为所谓的“好处”成立了。这种假设当然不会是空穴来风。它跟我们的生活经历有关。

职场人,来,扫描一下!在职场中,我们希望付出的努力领导能看得见,进而升职加薪。这是心理免疫X光片中第一栏的内容。不过平日里,我们从不加班,工作完成进度也不会主动与领导沟通,只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忙着找领导搬救兵。显然这是心理免疫X光片中第二栏的内容。平时的工作行为隐藏着一个底层的认识就是,我做的事,领导你就该看见。背后的假设就是,领导为人正直,面对诸多利益与众多下属,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恋人间的冲突出能用它来扫描!两个人走到一起来,希望的是彼此扶持,达到人生共赢。可爱算计的人,付出之前会先掂量下付出与收获比,于是做事的准则就变成了有所得就付出,得不偿失就适可而止。当做法与感受传递给了对方,对方会以礼还礼。这么做暗含的好处就是至少谁也不会损失什么。于是,双方关系中无形中树立了一个隐形人——利益。关乎个人利益,谁也别想多占谁。时间一长,和当初两人走到一起的初心就严重背离了。

心理免疫系统的X光片,这个”照妖镜“的魔力真的挺大,照出了我们期望的改变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似乎也照出了人性。我们想要让车运行,却一只脚踩着油门,另一只脚踩着刹车。而能量和动力,就在这样的空转声中痛苦地消耗着,这种改变能不难吗?

行为改变四步法

国际象棋有四步杀,行为改变有四步法。

用心理免疫x光片方法,看见内心假设。我们会把假设当做常识。说出这个假设的一刻,人们经常会恍然大悟,又会觉得奇怪,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现在才发现它。所以,检验人生重要假设的前提是看见它。心理免疫x光片,就能帮助你我看到这个假设。

别图改变翻天复地,一触即发,最重要的是先行动起来。小步子原理就是在改变的路上迈出小小的一步,不去想未来太过巨大的任务,而专注于眼前能做的一小步,并把它做好。它像是一副多米诺骨牌。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够推动改变的那块牌,落实第一个小小的改变,并把它推倒。

养育特定的环境场。我们每个人的历史。奋斗、挣扎、灵光一现、引以为豪,这些事在别人看来也许无足轻重,可是对你却意义重大。如果有意识地让它们只在某个特定的空间里发生,那这个空间就开始有了记忆,它就变成了能调动和激发理智与情感的“场”,这里就成为了存储美好新经验的记忆银行。

用爱唤醒改变的动力。焦虑恐惧,也就是用恐吓的方式促成改变。我们也总是习惯用自责的方式来给自己压力,觉得这样能促成进步和改变。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提高要求,而在这种高要求背后,你对自己究竟是厌恶,还是爱和期待。很多时候,只有爱,才会让你心甘情愿为改变让路。

总结

站在原点,大概率不能收获了不起的你与我。不过,憧憬改变,理解改变,了解改变难度之后,仍然走在改变路上的你与我,是真的了不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的一年,在改变的路上找寻未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