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文语文只是一个笑话

前不久和学生学习古诗。当讲到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时,我问学生:“燕然未勒”是什么意思?没有一个人知道“窦宪”,也没有人知道“燕然山”。讲到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时,请学生描绘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很多学生都说描绘了湖面的景色。他们不知道北固山横枕长江,就在镇江。再讲到王安石《钟山即事》时,也没有人知道钟山就在南京。

记得前不久,考查一张试卷,里面有“梅子黄时雨”一句,问学生,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学生答“秋季”的很多。那天恰巧就是江南地区入梅的第一天,但是,没有人去关注这些。在他们看来,完成书上、考卷上的题目就行了,其他的和我何干?

上次和高中的两位老师讨论,他们也有感于学生不知道“流觞赋诗”、不知道“三家分晋”的典故。我们都在感慨,现在的学生,学语文,不知道怎么在学习。

学生的人文素养越来越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语文博大精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为基础,要真正学好语文,只是一个笑话。

没有人文语文只是一个笑话_第1张图片

我不知道学生的人文素养怎么会丢失的,不过,回头看看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学习历程,我们大体上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考试形式的程式化应该是其中一个原因。小学语文考试侧重的不是知识的运用,而把很多精力放在了对课本内容的背诵上面。有的阅读理解,甚至只要学生去背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把大量的语文学习时间放在了重复练习,反复背诵方面,哪有时间去阅读去积累从而开拓自己知识的疆域?有不少老师和学生想,你说的那些和考试的分数没有直接关系,看不看书,有何关系?我们只要看好语文书、作文书和练习试卷,照样考高分。

到了初中,学生大约要花一个学期来完成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有不少人,小学欠的账,到了初中,也未必就能还的上。初中有新学科,新课文,对于理解能力一般的人来说,由于缺少必要的人文素养,要真正读懂听懂课本上的知识已经有很高的难度,哪有时间再去看更多的书?到了高中,一下子就是九门功课,更没有时间完成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在这整个过程中,家长和不少老师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你发现这些时,一切似乎都有点来不及了。

没有人文语文只是一个笑话_第2张图片

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应试教育训练的只是考试的机器,退一步来说,没有人文积淀,学生其实不能学好语文。没有人文,学生的精神脊梁就没法真正挺立。

过年之前,韩军老师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文言是人文的一个重要载体,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只局限于大国地位,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民族内在精神的昂扬,自信,连老祖宗的文化都缺少甄别、借鉴、吸收并为我所用,何谈人文素养的提升,精神风范的树立?

不功利地好好去读几本书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人文语文只是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