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老师伴你读《唐诗选》之一百三十五:《终南望余雪》祖咏

来自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作者

祖咏(699-746),唐代诗人,洛阳人,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后移居汝水以北别业,渔樵终老。

祖咏经历与常建相似,存诗数量也比较接近。他的山水诗具有语言简洁、合蕴深厚的特点。他的诗以赠答酬和、羁旅行役、山水田园之作为主。其中《终南望余雪》和《望蓟门》两首诗为最著名。



诗解

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译文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

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

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诗韵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

他觉得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

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

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幅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


诵读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诵读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默老师伴你读《唐诗选》之一百三十五:《终南望余雪》祖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