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天,朋友圈即将迎来全新一波的:再见三月,你好四月。
回首三月,与汽车相关的话题可谓不绝于耳:
先是某品牌汽车成为今年3. 15首个被爆品牌,然后是“失控奔驰车高速狂奔一小时”引发真假争议,再到Uber自动驾驶汽车在美国撞人致死事件… …
总的来说,阳春三月,汽车行业并不太平~
而Uber的事故作为全球性事件,更是成为了科技圈的爆炸性新闻,不仅霸占了各大科技媒体的头条,无人驾驶也直接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关于这次事件,大概扫了一眼各方观点,主要分成两个流派:
一派“技术流”,就事论事,解密事故的前因后果;
一派“意识流”,以事故为引,上升到对无人驾驶的探讨。
关于事故原因,相信随着当地执法部门调查的进一步深入,很快就会有权威部门给出一个最终定论,为众人解惑。
而对于无人驾驶未来的探讨,至少目前不会存在任何权威发声,因为当个体们都观点鲜明时,大部分情况只能是互不买账。
唱衰的网友直接将无人驾驶汽车定义为“新一代杀人狂魔”;让人不寒而栗。
而乐观派如百度李彦宏则直言:Uber事件只会加速无人驾驶前进。
表达观点的同时,他还不忘给出一个特别的评价:人咬狗是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
任何事物,争议越大,就越有探讨的必要。关于无人驾驶,物智妹也有些话想说。
首先,物智妹觉得因为一次偶然事故就将无人驾驶妖魔化,而后将其打入深渊着实草率。
当然,作为典型的“意识流”派,物智妹的论据可能会略显主观随意。请各位看官,且看且轻喷。
论据一
考科目一太紧张,重庆一名50岁左右男子参加驾考时,血压飙升昏倒在考场,被紧急送医。
关注驾考的人都知道,这些年考生们对于“史上最难驾考新规”的认知,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被刷新一次。
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人都愿意豁出去,搭上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但求佛祖保佑,顺利拿到本本。
你说他们全部都是为了享受驾驶的乐趣么,也许并不是。因为心理素质不够好,抗压能力不够强,在驾驶过程中未必能够获得愉悦感。
那么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宁将生死置之度外”也要上驾考的战场?答案或许很简单,他们也想拥有完全可以自行支配的出行能力。
这种百分百的自由感是专职司机都无法给予的。
但是,无人驾驶却在未来的某一天可以做到:时间、地点,百分百以当事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且风雨无阻。
所以,为了这些被逼无奈考驾照的人能够远离考场的噩梦,我们也要站无人驾驶。
论据二
山东一面包车司机酒后独自驾车回家,撞上一辆电动车后逃逸,事故造成一男孩死亡一女子受伤。民警调查发现,伤者和死者分别是肇事司机的妻儿。(澎湃新闻)
据相关部门统计,2017年我国交通事故造成死亡人数约6.3万,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年死亡人数仍高居世界第二位。(数据来源:国家应急广播网综合)
这些事故中不乏天灾,但是更多的是人祸。虽然交规日趋严苛,但是诸如无证驾驶、药驾、酒驾、醉驾甚至毒驾等现象依然无法得到杜绝。
虽然无人驾驶不能根治以上现象,但至少被其取代的那一部分汽车不会出现类似情况,因为机器不喝酒也不嗑药。
为了论据二中的悲剧能够尽可能少发生,或者说不再重演,我们也要给无人驾驶技术充分发展的机会。
论据三
每天通勤路上,20分钟的路程非得走上40分钟到一个多小时,经常被各种横冲直撞的司机加塞到火冒三丈,然后在停车这种高难度操作中被折磨得没了脾气。
嗯,这个论据来自物智妹的亲身体会,相信也是众多上班族们(尤其女性)的共同经历。
想象一下,如若在一条无人驾驶专用车道,所有汽车都按照预先设定井然有序,没有随意加塞,没有刮蹭之后停在道路中间互不相让... ...
我们可以欣赏窗外风景或者专注做点自己的事情,肆意抛开停车入库的难题,心情美美地等待按时到达终点。
对于每天在“堵城”中穿行的上班族而言,简直不能再美好!就冲这一点,我们好像也没有理由不对无人驾驶抱有期待。
再次回到Uber事故引发全球关注这一现象,李彦宏用“人咬狗”进行比喻,可谓话糙理不糙。
但是我们却不能因为将其定位为偶尔事件而不加以重视。汽车一旦上路,就意味着人命关天。
而他所说的:“Uber事件只会加速无人驾驶前进”,说的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因为有了这次事故,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者们会更加专注于安全,会不遗余力去赢得公众对这一全新未来科技的信任;用实力扭转那些质疑之声。
我们也看到,就在这次事件被爆出后的两天,北京为相关企业发放了无人驾驶首批路测临时号牌,而上海、重庆等地也在之前相继开放了无人驾驶汽车的上路实测。
这一信号表明,Uber事件不会让我国无人驾驶的发展停滞不前;相反,中国的无人驾驶技术正在加速前进。
正如尼采所说: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
作为物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人驾驶,期待破茧成蝶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