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论视域下的《易经》


范围论视域下的《易经》_第1张图片

范围论视域下的《易经》

《易经》是干什么的

“为什么叫《易经》呢?要从‘易’这个字说起。‘易’是蜥蜴的象形文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说:‘蜥蜴,蝘蜓,守宮也。象形。’上面的‘日’字是蜥蜴的头,下面的‘勿’字是蜥蜴的脚和尾。古人称蜥蜴为‘十二时虫’。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蜥蜴的体色一个时辰一变,一日十二变,所以叫‘十二时虫’。外国人称蜥蜴叫‘变色龙’,也是注意到它体色的变化。所以,‘易’是变化的意思,《易经》是一部研究万物变化的经典。”[1]


范围论视域下的《易经》_第2张图片

作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的《易经》,它是怎样产生的

  《易·系辞》中说: “古者包曦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就是说,八卦的形成,是古人“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

作为哲学典籍的《易经》,有着它独特的思维形式。

《易经》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的思维形式,西方哲学是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归纳演绎基础之上的,《易经》的思维形式是“观物取象”。

“所谓‘观’与‘取’,是这一思维过程的两个阶段,所‘观’之‘物’,乃是自然、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所‘取’之‘象’,则是模拟这些具体事物成为有象征意义的‘易象’。”[2]什么是“易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们希望来了解宇宙的奥秘,想把它形而上不可见、不可知、无声无象的功能用八卦表示出来,由于八卦是符号逻辑,这个符号代表了万事万物,但又不是,只是象、很象、跟原来的差不多,所以就叫做象。[3]这就是“易象”的意思。

所谓“观物取象”,是通过对具体的客观事物的直接观察,抽象提取某些物象,通过对物象外在结构的模拟,以表现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它是对于宇宙万事万物的模拟与再现,它把客观事物的整体性抽象概括为阴爻阳爻两个基本符号,使它成为构架《易经》的基本部件。

阴爻阳爻是“观物取象”的结果。“观物取象”是《易经》思维形式的基本形式。


范围论视域下的《易经》_第3张图片

《易经》这么高的成就,原因何在呢

    南怀瑾称《易经》为,哲学中的哲学,经典中的经典,智慧中的智慧,这么高的成就,就在于它具备了整体性的特征,它是客观事物的模拟和再现。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而每一个部分,也是由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具有整体性。

《易经》就反映了客观事物整体性的特征,《易经》的阴爻阳爻,是《易经》具有整体性的标志。

就观察而言﹐客观事物都具有阴阳的属性。

阴阳观念起源于古代先民对男女两性现象长期地周而复始地观察与理解,由此产生了模拟男根女阴的阴爻和阳爻。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随着对动物雌雄的观察,对自然界天地日月山川河流等等物象的观察,随着人们认识进一步的提高,最终形成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的阴阳概念。人们把具有刚健、明亮、生发、外向、运动等属性的事物称为阳,比如,天、男、太阳、白天、热等就具有阳的属性;把具有柔弱、晦暗、收敛、内向、静止等属性的事物称为阴,比如,地、女、月亮、黑夜、冷等就具有阴的属性。在这里,阴阳代表两两相对的事物,这是一种普遍的观念。

但阴阳也表现在个体事物身上,这一现象人们注意到了。就每一个事物而言,比如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比如一枚硬币,正面为阳,反面为阴;朝着我们的一面为阳,背着我们的一面为阴,如此等等。山的南面、硬币的正面、朝向我们的一面,之所以称为阳,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它,山的北面、硬币的背面、背着我们的那一面,之所以称为阴,是因为我们无法看到它。那么,我们进一步问,个体事物为什么会存在人们能看到的一面和无法看到的一面呢?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是立体的,因此才会出现,看到阳时看不到阴,看到阴时看不到阳的现象。因此,阴阳是客观事物具有整体性标志。

客观事物具有阴阳的属性,就反映在《易经》中,这就是阴爻阳爻。阴爻阳爻是《易经》具有整体性的标志。


范围论视域下的《易经》_第4张图片

八卦中的每一卦﹐都由三爻组成﹐而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则由六爻重叠。它们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

客观事物是立体的,多元的,开放的一个系统;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是有旺盛生命力的,其根本原因就于客观事物的整体性。而《易经》中就通过阴爻阳爻,将整体性的因素注入《易经》之中,从而使《易经》,也成为一个立体的,多元的,开放的系统,也成为发展着变化着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东西。

  八卦、六十四卦只是《易经》的整体性外在的表现形式,《易经》内在表现形式也具整体性的特征,这就是理、象、数。

“以我们现代的观念而言﹐理是属于哲学的﹐宇宙间万事万物既都有它的理﹐也必有它的象﹔反过来说﹐宇宙间的任何一个现象﹐也一定有它的理﹐同时每个现象﹐又一定有它的数。譬如这个录音带﹐是录音用的﹐它能录音﹐其中有很多理﹐录音带的样子、大小以及它还会放出声音﹐就是它的象﹔这卷录音带﹐若于分钟可以录完﹐有若干长﹐若干宽﹐这就是它的数。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理﹐它的象和它的数。”[4] 任何客观事物,都具理、象、数的特征,它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客观事物而形成的。也就是说,观察的是同一个客观事物,却是其不同的部分;观察的是不同范围的东西,得出结论也不同,理、象、数就是这样形成的。理、象、数的实质是《易经》的整体性,理、象、数是构成《易经》的部分,《易经》是由理、象、数这些部件构成。

就观察而言,我们观察的只是部分,而无法观察到整体。正因为此,古往今来,所有研究《易经》的人,观察研究的都只是《易经》的部分,这样就形成了对《易经》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正如南怀瑾所说,“所以研究《易经》的学问﹐有些人以‘理’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象’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数’去解释《易经》。”[5] 这样就出现了同样一部《易经》,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易经》的整体性,还集中表现在它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物极必反规律,这在《易经》的每一卦中都有所表现。我们以《乾》卦为例说明之。

在《易经》中,阳爻用奇数中最大的九代表,阴爻用偶数中的六代表。卦的构成是由下而上,比如乾卦全为阳爻,由下而上称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又如坤卦全为阴爻,由下而上称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由六爻构成的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组,每组三爻。上组三爻称为上卦或外卦,下组三爻称为下卦或内卦。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中的六爻,代表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六种状态。比如《乾》卦,《乾》卦拟取的是龙的形象,龙或潜在深渊,或行走陆地,或飞腾天空,变化莫测,忽隐忽现,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乾》的六爻的爻辞为:“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从爻辞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爻事物发展的状态都不是稳定持久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它可能向好的方向变,也有可能向坏的方向变。“飞龙在天”是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是人大展鸿图的极盛时期,但这种状态并不是持久不变的,它潜在着乐极生悲的危险,它会朝向“亢龙有悔”的方向发展。《乾》卦告诉人们,事物发展是朝着物极必反的方向运作的。事物的发展超过一定的范围,将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但是,《易经》又告诉,我们是可以保持“飞龙在天”这种最佳状态,避免“亢龙有悔”状态的出现。这就是阴阳相生相克。因此,不仅仅在你没有取的成功的时候,即使在你取得成功登上人生巅峰犹如“飞龙在天”的时候,你都要克制自己,都要保持“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状态,知道进退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趋吉避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中﹐沒有最好的卦﹐也没有最坏的卦。好卦中隐藏着不利的因素﹐坏卦中包含着有利的信息。比如乾卦﹐飞龙在天﹐可以说是一个极好的境界﹐可是乾卦又告诉我们﹐亢龙有悔。《易经》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不可做过了头﹐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更为重要的是,正是由于《易经》的整体性,才使“《易》道广大 , 无所不包”。

客观事物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而我们观察的只是部分,我们看到的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在这个范围之外存在着我们没有观察到的东西。这就导致了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永无止境。现代科学的进步,使我们可以观察到类似电子的微观粒子,但是再小你就看不到它的真面目了,因为观察仪器已对它产生了实质性的干扰,你看到的只是被观察仪器干扰后的状态,而不是微观粒子的本来面目,当我们看到的同时,却有我们无法看到的东西。

我们观察的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只是某一范围的结论。也就说,我们认识客观事物性质、特征以及规律性的东西,仅仅只是客观事物某一部分的东西,客观世界中还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仍需要我们去发现。

由于《易经》是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的模拟、仿照和再现,所以我们对《易经》的观察也如此。我们对《易经》的观察,就如同观察客观世界客观事物一样,观察的也只是其某一范围的东西,得出的结论也只是某一范围结论。正因为此,历代的哲学家大多都对《易经》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了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但是不论是孔子、老子、董仲舒、程颐、朱熹、周敦颐、张载、王阳明以及现代的哲学家,他们研究《易经》所得出结论,形成的哲学体系,都仅仅只是《易经》某一范围的东西,无一超出《易经》之外。

我们认识的只是《易经》某一范围的东西,而无法认识其整体。

  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家发现的一些规则定律,在《易经》中都可找到依据。比如,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研究了六十四卦图后发现,从坤卦经艮、坎、巽、震、离、兑到乾卦,恰恰正是自然数由零到七这八个数组成的二进制数形。八卦中的阴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0”,阳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1”。六十四卦,是由“0”到“63”六十四个自然数组成的二进制数形。莱布尼兹就是这样创立了二进制,并由此发明了现代电子计算机。

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留法学生刘子华,根据《易经》八卦理论,准确预测到太阳系第十颗行星的存在,获得博士学位。

1973年,法国学者M·申伯格研究发现,64个生物遗传密码与六十四卦一一对应。

著名物理学家玻尔,认为他的量子力学中的“互补理论”,被阴阳太极图直观形象地表示了出来。并把太极图案作为他的爵士徽章的主要标志。

古代的一些军事家比如诸葛亮等,江湖术士,比如袁天罡和李淳风等等,都对《易径》有着研究,而他们研究并运用的也只是《易经》某一部分的东西。尤其是像京房、邵雍这些易学大师,他们研究也仅仅只是《易经》某一部分的东西。现代的哲学仍然在研究,但他们研究的仍然是《易径》部分,而不是《易径》的全部。这也就是研究《易经》的著作汉牛充栋,却仍有增无减的原因。

总之,《易经》通行于庙堂,流播于坊间,上下通行黑白通吃。你可以把它看作庸俗的占卜之书,你也可以把它看深奥的哲学经典。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的整体性。

《四库全书提要》中说 :“ 《易》道广大 , 无所不包 ,旁及天文 、地理 、乐律 、兵法 、韵学 、算术 , 以逮方外之炉火 ,皆可援《易》以为说 ,而好异首又援 以入《易》故 , 《易》说愈繁 。”总之,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我们只能认识《易经》的部分,而无法认识《易经》的整体。

《易》道广大 , 无所不包 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易经》具有客观事物的结构特征,这就是八卦六十四卦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但是,只有整体性还无法使《易经》达到无所不包的境界。《易经》中至关重要的是注入了人观察客观事物的因素,这就是阴爻和阳爻。正如阴阳是客观事物具有整体性的标志一样,阴爻和阳爻是《易经》具有整体性的标志。它使《易经》如同客观事物一样,成为一个立体的、多元的、开放的系统,具有了活的生命力。


范围论视域下的《易经》_第5张图片


参考文献

[1] 张善文 黄寿祺:“观物取象”是艺术思维的滥觞——读《周易》札记[J]. 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04-02.

[2]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3]李荣胜:《易经》中国哲学的起点.今日中国:中文版2014-04-21.

[4][5]南怀瑾:《易经杂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范围论视域下的《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