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行记(第二)

安昌行记(第二)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列车抵达绍兴的时候,太阳刚刚升起,街上的节日气氛很浓,熙熙攘攘的人流和车辆,交叉穿梭着。沿路的公共建筑大多很破,很多墙面的白浆都没有抹匀。对于我这个频繁往来于各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来说,这种建筑工艺,很难与绍兴的悠久历史文化吻合,绍兴的形象,初次在我的心中大打折扣。

汽车辗转了半个时辰,才抵达安昌。下车徒步穿行一个路口,有个小广场,中央是乌篷船和绍兴师爷的雕塑,栩栩如生。沿着广场侧面前行,约百米,是景区口另一个更大的广场,牌楼、华表林立,特产店比比皆是。小贩们早早的赶在游客前,将小摊遍布景区入口两侧,炒货糖点,一应俱全。

安昌不大,低廉门票便可瞧出端倪。穿过入口处雕梁画栋的跨河桥,前行百米,便是城隍殿。正殿位于中央,偏殿位于两侧,皆通后殿。偏殿很空,只可跪拜,严禁烧香。正殿则不同,可进殿祭拜,亦可捐赠功德钱,庙祝随时服务。城隍殿对面临河是古戏台,或许因为年久失修,台上很多石刻已经风化剥落,像老人脸上的黄褐斑。

戏台侧面是渡口,泊着几艘乌篷船,船篷漆黑锃亮,这便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乌篷船。几十块钱便可以租到一艘,船家们会带着你从水路,领略一下水乡古韵。船设双桨,后桨手划,前桨脚蹬。船行至回水处,手操后桨专事拐弯、调头;一旦水面开阔,后桨才会起用,手脚并用,省力而且平稳。古人的智慧结晶,让你不得不服。

出城隍殿前行,不远处有个弄堂,很窄,穿行数十米便进入穗康钱庄,迎面是一道屏风,典型的江南独特色。屏风后墙角处是石雕水池和无数灌木。左行是钱庄正宅,分内库和大堂。大堂负责汇兑,内库负责仓储。楼上有客房,是掌柜接待大主顾的地方。钱庄整体构造,很小,光线昏暗,然而你很难想象,过去该钱庄经手的业务,竟占浙商经营三成之多,浙商的智慧,今人很难企及。

出钱庄回至临河街前行,会看到密密麻麻的招牌,或悬或立,布满街道两侧,其中祖传扯白糖的招牌最多,或许是因为它的特产知名度吧,如此大的宣传力度也在情理之中。除了林立的招牌之外,再有就是沿河挂满的腊肠了,黝黑发亮,令人垂涎欲滴。

前行一刻钟,就到了石雕馆。门内仍是一道屏风,屏风是一个大大地天井,左面厢房里,陈列着石磨、石舂、石臼。右行至墙角有通道,直通后院。雕梁画栋的后院,陈列着石狮、石马、石虎等镇墓兽,均配以文字描述。石雕馆的构造,尽管门庭不大,里面却是别有洞天。

出石雕馆,沿河直行不远,便是师爷馆。师爷文化,是绍兴文化的代表。师爷体现的是一种博学,是安于人后的睿智。师爷馆不大,分两进双层。正厅中央是一尊尺寸加大的师爷铜像,栩栩如生。左右侧分是钱谷、刑名师爷的陈列室,展示着师爷从入行直至乞骸骨的生平历程,物什上的点点滴滴,都体现着师爷的辛酸苦楚。

出师爷馆,安昌的景致便悉数纳入眼中。时近中午,腹中能量早已消耗殆尽。走进临河一家饭店,老板娘很是热情,为了能满足我遍食腊味,老板娘特别推荐了一个含盖酱鱼、酱鸭和腊肠的拼盘,少顷菜已上桌,就这黄酒,我大快朵颐起来。原本黝黑发亮的腊肠,经过切片加热,已经变得晶莹剔透,放入嘴中轻轻咀嚼,满口生香。酱鱼酱鸭,肉质酥软,摆脱了江南甜糯的味道,没有那种木木的感觉,配合着黄酒,味道不偏不倚。

食毕,匆匆收拾好行李,便乘车赶往鲁镇。路边景观依旧,却少了初来时的好奇。熟悉的石街,熟悉的招牌,熟悉的乌篷船,我早已经把自己置身到古镇景物之中了,我不再是陌生的游客,仅仅一个上午的游历,已经把陌生的自己变成犹如很久以前古镇里的居民,而正在进入景区的游客,就如同初来时的我。石街依旧,招牌依旧,乌篷船依旧,不同的是我的融入。再见了,安昌。因为你,今夜,我将安眠。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昌行记(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