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会在其领域树立威信,学到的东西也容易淡忘,为人处事要以忠信为主,不要结交道德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感悟】
学习本章要注重“点亮自己本性的光”,重点理解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君子不重则不威”
1.“重”指庄重、自持,自重——谈吐诚信、有原则、有内容,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沉着稳重。
《法言·修身篇》:或问:何如斯谓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轻。”曰“何谓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欢。”言语敦重了就会合乎法则,行为慎重了可以善养品德,容貌端重了自然具备威严,喜好自重,那么就大为可观了。
具体的敦重应如何做到?《礼记·玉藻》:举步要稳重,抬手要恭敬,目不斜视,口不妄言,声不粗厉,头不偏斜,呼吸平静。站立时不忘记德行修养,颜色要庄重不轻薄。
2.孔子即庄重又是中国最早创造快乐哲学的人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人是不是很没有情调!有的人就妄作推测孔子就是个刻板、无趣的老夫子。实际上孔子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创造快乐哲学的人。
孔子至少有八乐:学习之乐、饮食之乐、敬业之乐、育人之乐、交友之乐、舞乐之乐、山水之乐、精神之乐。孔子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随时随地,或而沐浴春风,或而漫步水边,或而弹琴畅叙……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请教,可以发表不同意见。 和乐融洽的氛围,表现了孔子博大的胸襟和学识,方才博得学生的敬仰和爱戴,而终身追随。即使是在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周边总是有众多弟子跟随。想一想,这是一种多么具有磁力的人格魅力。所以,孔子就是一个受人尊重的“快乐达人”。
还有一则故事:孔子周游列国,一行到了楚国。一天,子贡随孔子在楚国汉水采风。看见一位美艳动人的少女正在溪畔浣纱。孔子对子贡说:“你去向那姑娘采一下风。她外表十分庄重安适,不知她的心底如何?你可以用巧言试探她。” 子贡看着老师,神情有点不自然。孔子微笑着说:“是碍于男女大防吧。” 子贡笑着默认。
孔子说:“我曾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这都是指的非礼举止,至于采风,是合乎礼的。过去,为考察风俗民情、政事得失,古代帝王常常专设官职去做这样的事情。你去采风,不必忌讳。”
子贡奉师命,走到姑娘身旁,举着一只杯施礼:“这位大姐,俺是从北方来的,天气炎热,您能否给俺一杯水,以解口渴?" 少女看了子贡一眼,微笑道:"南国溪水,清凉透底,它属于过路人,并非俺个人所有。你要喝水尽可自己去舀,为何还要征得俺的同意呢?"少女嘴上虽这么说,还是接过子贡手中的杯子,舀了满满一杯,放在地上,很有礼貌地说:"按照俺这里的礼节,这杯水俺不能亲自递到您手里,请原谅!"
子贡把水端给孔子,将自己和少女的对话说了一遍.孔子听了点点头,又从车上拿出一张琴,对子贡说:"你把这个拿去,再同她说几句,看她怎么回答。"子贡拿着琴,又走到少女跟前说:"刚才喝了您送的水,听了您说的话,好似秋风送爽,仿拂雪中送炭,令俺周身舒畅.俺这里有琴一张,不知您会调情乎?"子贡故意把"琴"说成"情",以观察少女的反应. 开始那少女很反感地皱皱眉,接着又心平气和地对子贡说:"俺是山野村姑.不通五音六律,怎么能与你调情呢?"少女也故意把"调琴"说成"调情"。
子贡抱着琴回到孔子面前,把与少女的对话一说,孔子还是点点头说:"再把一些银两送她,看她怎么说."子贡第三次来到少女身边,说:"刚才多承您的指教,因是赶路人,无以报答,现送您些银两略表寸心."少女一听,站了起来,指着子贡怒斥道:"你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有路不走,却三番两次在此纠缠俺?又为什么平白无故地送俺银两?你究竟安的什么心?俺一个年轻女子,怎会随便收你的东西?你要是还不走,俺就要喊人来对你不客气啦!"子贡见状,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
孔子听了子贡的叙说,连连点头,赞叹道:“对呀!对呀!《诗经.周南汉广》中说:‘南国有很高的树木无荫,不能在它下面休息;汉水有游春的少女,但不能对她行为不端。’南国少女果真如此呀!”
孔子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简单道理:人活得庄重有自尊,并不影响快乐,圣者、仁者的快乐是持久的,不能亵渎的。
我们前面提到孔子有敬业之乐,这是人“自重”的关键。孔子对自己做的事总是乐在其中。19岁时做管理仓库的小职员,上任后,发现账目混乱,孔子不辞辛苦认真清点物资,审查账目,秉公办事,不到半年,就使仓盈账清。季平子很赞赏孔子的忠诚与才干,又提升他做乘田,乘田是管理牛羊的小吏。春秋时期,祭祀是头等大事,祭祀需要肥壮的牛羊,因此,乘田虽地位不高,却需可靠的人承当。孔子上任不久,便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不到一年,饲养场里便牛羊成群,膘肥体壮,六畜兴旺。这年郊祭禘祭和祭宗庙,都用上了最上乘的好牲畜,朝野上下,无不赞誉,都夸孔子是个无所不能的青年,不似一般贵族后代,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愿干。
孔子虽有“忧”,但不叫“苦”。苦和忧是不一样的,叫苦是力量不够的表现;忧则是一种主动的心理状态,忧国忧民是自信的最佳状态。所以读《论语》,给我们感觉是什么呢?就是一帮快乐的人,在乱世中自觉地承担着拯救天下的重担。
总之,读了《论语》后,人生会变得庄重而快乐。受人尊重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人格,像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引导人前行。
3.“威”是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而不是疾声厉色
《左氏传》中刘康公说:“民众承接天命中和之气而诞生,这就是所谓的命。而动作、礼仪、威仪的法则,是决定命运的大事。所以君子勤于礼仪,勤于礼仪,表示对天地的敬意。”
《左氏传》中北宫文子说:“有威严而使人畏敬叫做威,有仪表而可以效法叫做仪。君主有君主的威仪,那么他的臣子就会畏敬他,爱慕他并效法他,所以君主能够保有他的国家并闻名后世。臣子有臣子的威仪,那么他的下属就会畏敬而爱慕他,所以臣子能够保守他的官职,安宁和乐自己的家族。顺是,以下各个阶层的人都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上上下下社会稳固,相安无事。”又说:“故而君子在位时常怀畏敬,施舍于人时心怀爱慕,进退可度,周旋事情根据法度,容止可观,做事可法,德行可以供人学习,说话的语气声调使人和乐,一举一动符合文采,出口成章,这样来面对下属,那么就可以称之为有威严了。”
《弟子规》说:“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本身行为要注重端正庄重不可轻浮随便,若能进一步做到仁慈、宽厚,那就更完美了。权势可以获使人服从,虽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却不以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对方,才能让人心悦诚服而没有怨言。
君子内心能够自重,表达于外则为端肃庄严,具备了这种“内自重,外端重”,则能不言而威。如果自己不知自重,随随便便或自暴自弃,别人怎么会尊重你呢?所以,在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之前,最好自己要做到了对自己的尊重!
换位思考,是孔子最常用的思维模式,常常反省“自己做到了对别人的尊重吗”?在许多地方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二、“学固”的重要性
“固”郑氏注云:“固,谓不达于礼。”不达于礼,是为蔽塞不通,此固所以为蔽也。不学故不达理,学则达于礼。不固(蔽)者,达于礼也。
《中论·治学篇》:民众初生的时候,都是懵懂无知的。好比是宝物放在深宫之中,人人都想得到却又看不到。一旦阳光照射进来,则宫中之物便可以看的一清二楚了。
可惜,一个不知自重的人,就会不谦虚,不善学习,即使是被某种形势逼迫要学,学了也不能坚定的深入究其义理,忽而感动,感动过后却不去笃行;其容色、语调一定不重不威。这是学问不坚固所致,也就只能是愈来愈居于下了。
三、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对于这句话,也有不同的理解:
1、有的解释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不如己者不配交朋友,那胜己者是不是也不应该和你交朋友?这样理解顺推行,反推自己也不愿意。
《群书治要》引《中论》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君子不友不如己者,并非是贬低他人、自高自大。与品德不如自己的人亲近,则需要谨慎的对待(分辨他的行为)。然而我将精力时光都用在与这样的人交往上,谁又来扶持我呢?自己的祸患,也就不远了吧!
《吕氏春秋·骄恣》引仲虺言:身边与之相处的人没有一个比自己强的,就会遭遇灭亡。
《韩诗外传》南假子说:和德行比自己高的人相处,会使自己增进德行;和德行不如自己的人相处,会使自己减退德行。同德行好的人相比,是自己进步的阶梯;同德行差的人相比,是自己退步的原因。
将这些细细品味,会使我们渐渐开慧。
2、也有人这样理解,坚持忠信,就会觉得没有朋友不如自己。“一心可以交万友,二心不可以交一友。(明·陈继儒《小窗幽记·法卷》) ”一心一意、为人真诚,可以得到许多朋友,三心二意、为人虚伪,就不会交到一个朋友。
如果自己“主忠信”了,朋友却不“主忠信”怎么办?孔子已有答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总之,如果觉得自己自制力差,就多交“益友”,进步快;如果对自己很自信,那就广泛地结交朋友吧,即使有“错”,我们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会成长得更快。
四、过则勿惮改
“过则勿惮改”说的是人有时会犯下无意的错误,这时就要改正,不可有畏难情绪、遮遮掩掩将错就错下去。如果有错不改,则德与威永远也立不起来。
战国末年,秦嬴政欲攻伐楚国,秦将李信称说二十万人马足矣,而老将王翦却非用六十万不可。嬴政认为王老将军胆小怕事,遂派李信带兵二十万去伐楚,结果大败而归。嬴政在大怒之后意识到是自己错了,亲自赶到王翦家中恭谨谢罪,终于感动王翦,王翦率军六十万大破楚军,为削平群雄建立霸业铺平了道路。
三国时,袁绍计划率军十万与不满万人的曹军会战于官渡。谋士田丰力谏他放弃官渡之役,并献出另外的胜操策略,被袁绍以扰乱军心罪关进牢狱。结果是曹操一把火烧了袁绍的粮仓,把袁绍打得大败,死伤七万多人。在带领残兵败将撤退途中,袁绍先是悔恨不听田丰之言,说很惭愧去见田丰,接着又怕田丰日后笑话他,回去之后便恼羞成怒地杀了田丰。
秦嬴政与袁绍犯的是同一个错误,但犯错误之后的态度却天壤之别:一个是谢罪纠错,一个是为掩盖错误而杀人。但历史是公正的:秦王谢罪纠错灭掉了楚国,最后统一了天下;袁绍杀了田丰后,内部更加离心离德,士气低下,不久他便忧郁而死。所以说,能够勇于发现错误、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才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今天,很多人的烦恼,其根源之一就是“过则惮改”,不仅自己不自省,更不能接纳别人的规劝!
我喜欢“过则勿惮改”,因为,他饱含着足够的自信,是内在尊重的力量,如小草的清新,随我,绿到任何地方!
学习《论语》可以净心、开灵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学习《论语》,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和福气!我已经在“”发表了百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大家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