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聊聊被吐槽的东北

想聊聊被吐槽的东北_第1张图片
我也很绝望啊(图文无关)

轻工业直播,重工业烤串,第三产业XX。这句吐槽东北当前环境的话,因为昨天朋友圈《东北年轻人,没有编制,你什么都不是》的文章又红了一把,文章没有什么煽情的遣词造句也没有高级的写作手法,读上去却有点扎心。

我是个生长在内蒙的南方人,接纳自己出生的小城挨着黑龙江,外婆一家是迁徙于此的东北人,和自己从恋爱结婚吵架不停的先生家乡生于吉林,因此,对于东北既熟悉又陌生,还带着点亲切。没成家时,和老妈聊未来伴侣,我说得找个东北小伙,一来文化差异小,二来离家比较近。当年的想法只完成一半,俩人文化差距小到对方一张口知道接下来是口腹蜜剑,唇枪舌战还是正八经聊天;而婆婆一家许多年前便定居在山东一个坐飞机回老家得接近三小时的城市。尽管许久没回老家,听到先生纯正充满火药味儿的口音,东北二字带给自己的仍然是满满的亲近感,先生也说即使在山东住了许多年,心里的家却始终留给了吉林。

偏偏我们都爱的城市,似乎在以不断提升的速度好像北极的冰层不断消融。平日工作忙,请假多有不便,领结婚证那会儿想着给当地街道办事处打个电话把所有材料一次备齐,网上虽也有列出需要准备的证件和资料,毕竟许久没回去过,总想着听到工作人员确认才安稳,也好免去来回奔波的辛苦,本来一通电话应该搞定的事情,拖了接近四五天;网上查到的电话不是无人接听就是盲音或者号码不存在,我们像没头苍蝇一样临近领证前一周不得已只好找了个还在老家上班的兄弟拖人家去办事处当面问。

后来回去办事,先生和许久不见的老同学聚会回到住处时晚上9点半,口渴发现房间没水,权当消食下楼转一圈顺便带俩桶矿泉水,下了楼有点傻眼,整个小区乌漆墨黑只能看见头顶孤单悬挂的月亮,周围商店早早打了烊,我们俩人只好绕着街道像找不到家的孤魂野鬼瞪圆了眼睛想找一家还开门的店,以回房饮用自来水收尾;先生说在北京呆久了,以为所有城市的晚上9点夜生活才开始,一时间感受如此慢生活的家乡不太适应。

我们生活过的地方只是东北的小小缩影,在这儿,大事小情讲究关系人情;孩子满月酒,周岁抓周庆,考大学有升学宴,结婚有婚宴,朋友父母去世参加葬礼,子女结婚还得宴请,一月到手的工资东西家红白喜事刨了去,留下的钱够饭饱;家家户户爱攀比,遍地开花的KTV,麻将馆和饭店,大事小情亲朋相聚少不了奔走相告,冬天女人身上貂,男人一身皮衣,谁都不愿意在自己的圈子里甘居人后。

公务员有编制是长辈们眼里金饭碗,有次回家小姨把我拉到一边语重心长的说,表弟研究生毕业的哥哥嫂嫂研究生毕业参加公务员考试统统进了国家事业单位,月工资四五千好几,岗位特别好,每天舒舒服服总有办事的人给些小恩惠;劝我好好准备考试争取也弄个国家职位,皇粮不比私企,国家不会让这些亲生的孩子被饿死。我只好苦笑,舒服的工作也不是不好,可每天茶水报纸,还是有点担心哪天呆的厌烦了,无处可去。

有个哥们,大学毕业被父母付重金安排在一家国有化工厂,和许多四五十岁的叔叔阿姨一起排夜班,他说经常梦里正在和女神约会,就听到旁边闹钟急不可耐的嚎叫,只能极不情愿的穿好衣裳踏星星月亮去工厂守着大号的密封罐;黑白颠倒,没有生物钟,更不能忍受的是拿着每月2000多工资还得受厂里那些老人的排挤,排队打饭食堂阿姨总给他少一点,老高的个总是吃不饱,离开那儿父母又不同意。

东北还是10年前的东北,也正是如此,让人看不见希望;文章说有上千人争抢一个扫地大街职位,不知道能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什么,武汉杭州南京成都为挤进新一线城市拼命发展GDP时,家里肥沃土壤上的人民却打破头想进入一成不变的生活,谁之过?有人怪我们读过一点书的年轻人,翅膀刚要硬就飞去建设别的城市,可不去,另一边是回不去的故乡。

借原文结尾,“观念这种东西,一旦适应后你很难去改变它,就好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那个叫布鲁克斯的老头,出狱后就自杀了。”

原文链接:《东北年轻人,没有编制,你什么都不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聊聊被吐槽的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