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读空间第(十)期

82.《叛逆的灵魂》

单读空间第(十)期_第1张图片

短篇小说集《叛逆的灵魂》,作者纪·哈·纪伯伦,阿文名:جبران خليل جبران英文名:Kahlil Gibran(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他开拓了二十世纪阿拉伯现代小说与艺术散文的创新之路以独树一帜的散文诗创造了"纪伯伦风格"。他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以写散文诗为主,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

83.《蒙田随笔》

单读空间第(十)期_第2张图片

《蒙田随笔》是法国人文主义作家米歇尔·蒙田创作的随笔集,于1580-1587年分三卷在法国先后出版。

该作内容包罗万象,融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于一体,是16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称。蒙田以智者的眼光,在作品中考察大千世界的众生相,反思探索人与人生,肯定人的价值和欲望,批判教会和封建制度,主张打破古典权威,充满了人性自由、科学知识的人文思想。

创作背景

在16世纪后半期的法国,文艺复兴思潮和宗教改革运动都已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路程。特别是宗教改革运动发展之迅猛,让人惊异。从六十年代初起,持续三十多年、席卷法国社会各阶层的法国宗教战争(又称胡格诺战争)己全面拉开序幕。蒙田的后半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度过的。1570年,38岁的蒙田由于种种原因,从公共生活中抽身而去。在他退隐后的1572年,发生了残酷的圣巴托罗缪节大屠杀,三千多名新教徒失去生命,其后,类似的事件不断发生,全国大约有两万多名新教徒被杀。第一次宗教战争发生在1562年,蒙田当时29岁,30年之后,当这位人文主义思想大师在1592年逝世时,这场冲突只是刚刚接近尾声。若干年之后,国家才恢复正常,但法国满目疮姨的景象仍绵延了数十年。这种境况给蒙田的心灵带来多大的震撼,可想而知,极度的悲伤之后是痛苦的思索,他要让悲伤的感情流诸笔端。

《随笔集》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当时整个法国陷入狂热的内战之中,共同体失去了方向和秩序。盛年隐退的蒙田值此家国丧乱之际,感到极度失望,开始撰写随笔,最初的篇章主要关注军事政治事件,似乎要为那一颠倒混乱的世界寻找一个稳定的地基。

蒙田的《随笔集》三卷本作于1572年至1592年间,其中前两卷于1580年出版。之后经过修改和增补后再版,1587年第3卷在巴黎出版。直到逝世前,他还在为新版《随笔集》不断充实内容。

84.《叔本华随笔》

单读空间第(十)期_第3张图片

本书从叔本华的诸多著作集中选取了数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内容涉及人生、哲学、美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基本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其随笔主题鲜明,论述清晰,条理分明,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体系,充分展示了叔本华作为一位伟大哲学家的精神魅力,足以让读者一窥这位"不折不扣的天才"的思想世界,领略大家风范。

作者介绍

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85.《西绪福斯神话》

单读空间第(十)期_第4张图片

西绪福斯受到神的惩罚,他要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石头因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他要下山重新推巨石上山,如此周而复始。加缪认为西绪福斯是个荒诞的英雄,他以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看似没有效果的事业,但他对生命的激情和对神的蔑视使自己变得无比强大,从而超越命运的摆布。加缪从这个神话故事中,看到了人生的荒诞宿命,他试图通过思辨澄清荒诞对人的意义。

作者阿尔贝·加缪,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13年出生在阿尔及利亚,早年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后从事新闻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法国抵抗运动。战后初期,与当时在西方思想界和文学界影响极大的萨特过从甚密,但他本人一直认为对一切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1960年春,在车祸中身亡。本书是是作者二十几岁时创作的。

86.《蝇王》

单读空间第(十)期_第5张图片

《蝇王》是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故事发生于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的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作者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让读者通过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争斗场面来加以体悟,人物、场景、故事、意象等都深具象征意义。

作者简介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 1911~1994)英国小说家。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爱好文学。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两年后转攻文学。1934年发表了处女作--一本包括29首小诗的诗集(麦克米伦当代诗丛之一)。193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此后在一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演员。 1940年参加皇家海军,亲身投入了当时的战争。 1945年退役,到学校教授英国文学,并坚持业余写作。1954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蝇王/ Lord of the flies》,获得巨大的声誉。1955年成为皇家文学会成员。1961年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

戈尔丁是个多产作家,继《蝇王》之后,他发表的小说有《继承人》(1955)、《品契·

马丁)(1956)、《自由堕落》(1960)、《教堂尖塔》(1964)、《金字塔》(1967)、《看得见的黑暗》(1979)、《过界仪式》(1980)--此书获当年英国最具声望的布克奖(Booker McConnell Prize),《航程祭典》(1980)、《纸人》(1984)、《近方位)(1987)、《巧语》(1995)等。其中《航行祭典》获布克·麦克内尔图书奖。此外,他还写过剧本、散文和短篇小说,并于1982 年出版了文学评论集《活动的靶子》。

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关切。由于他的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富含寓意,广泛地融入了基督教、神话、古典文学及象征主义。

87.《风声鹤唳》

单读空间第(十)期_第6张图片

风声鹤唳》是林语堂《京华烟云》续篇,与《京华烟云》《朱门》一起并称为“林语堂三部曲”,可说是他的小说代表作之一。《纽约时报》将之誉为中国的《飘》。

抗日战争时期,战争就像大风暴,秋风扫落叶般扫荡着所有人的命运。小说即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北京、上海、武汉三地)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身世离奇的美丽女人在乱世的传奇经历,以及她最终在火热的爱国气氛中走出狭小自我、超越个人情爱、生命得到升华的故事。同时,本书也史诗般地表现了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民族精神痛苦而伟大的升华。

林语堂(1895—1976)

一代国学大师,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著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88.《叔丝黄的世界》

单读空间第(十)期_第7张图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殖民地时期的香港,年轻的英国人罗伯特在湾仔码头邂逅了活泼俏丽的黄美玲,并对她一见倾心,自称是富家千金的黄美玲婉拒了罗伯特的追求独自离去。罗伯特只得怅然而归,然而不久后,他竟在酒店里巧遇正与水手们厮混的美玲。她的真实身份是吧女,水手们叫她苏丝黄。罗伯特开始为苏丝黄画像,尊重并爱护着她和她的私生子。苏丝黄为其感动,坦然承认“生活不是我所能选择的,所以我发明了一个办法,告诉我自己我叫美玲,我是有钱人家的小姐,我很幸福……就像那天你在轮渡上遇到的我那样。”她成了他的缪斯,他们相爱了。在香港,很多白人男子都找了中国情妇,然而爱情给他们彼此带来了深深的伤害……爱情拼到最后,看的不是谁手段高心机深,而是谁更相信这段爱情。一往情深,胜过百般算计。

(2017.10.26——2017.11.13)

你可能感兴趣的:(单读空间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