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插花,意境美妙,远播日本,连西方人也着迷不已。因此,十年前,中国传统插花就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代人究竟是怎么玩花艺的?中赫时尚请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代表性传承人王莲英先生,和著名跨界设计师们,在8月14日做了一番探讨。
最近,《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疯狂刷屏,剧里的服装、饰品、妆容都美到不行,被赞神还原清宫风韵。
剧中还出现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娘娘们头上戴的是南京绒花,扇子和服饰用的是苏州缂丝,身上穿着完全不出褶的香云纱,荷包、衣袍上都是精美绝伦的满族刺绣……
无一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就连用铁水泼洒到墙上,造出万朵花开效果的“打树花”,也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如今看来仍美到不行的非遗作品,无一例外,都与“花”有关。
而取材天然花卉的中国传统插花,也在一位老先生的推动下,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比起西方无处不在的现代花艺,带有中国风格的花,更多出现在诗句里——
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郑思肖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黄巢有“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孟浩然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美则美矣,但历史积淀这么深厚的传统花艺,为什么传到今天,不但生活居家难得一见,更难见到以此为业的花艺师团队?
中赫时尚为了探讨中国传统花艺与现代花艺之间如何传承,举办了一场中国现代花艺体系世界性发展研讨会。
会上请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代表性传承人王莲英先生和几位著名跨界设计师,通过讲座与交流,将中国花艺推到世界眼前,希望在国际花艺界一提到中国,也会有代表性的花艺体系和明星。
王莲英先生,是一位82岁爱花如命的花卉专家,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用花就是由她带领团队设计完成的。她对传统插花的热爱与坚持,把这门古典艺术,推上了世界舞台。
在王莲英先生和同伴们的推动与努力下,2008年6月,中国传统插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中国传统插花的影响力,远比我们想的要大。这次研讨会上,王莲英先生讲起了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瓶史》。
《瓶史》传到日本后,形成了“宏道流”,至今还在发展。王莲英先生带着学生在90年代做插花研究时,也曾遇到一位日本艺术家跟她询问《瓶史》。王先生问他,为什么会来中国研究《瓶史》?他说,为了寻根。
老一辈日本艺术家来中国寻根溯源,足见中国传统插花的影响力。前不久,一对美籍华人夫妇也来找王莲英先生,希望她可以带领学生去美国各个社区传播中国的传统插花。
中国传统插花,花意,更胜花艺中国传统插花,已有3000多年历史,分为宫廷插花、寺观插花、民间插花和文人插花四大类。自古代以来,传统插花更多被当做没有商业目的休闲活动而存在。也因此,中国传统插花的本心非常纯粹,主要以花抒情,借花抒怀,表达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追求。
王莲英先生讲起,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爱梅之风盛行,越国使臣出使魏国,向梁王赠送了一枝梅花以表敬意。在越国,梅花是最高贵的花,梁王欣然接受,梅花也由此传播开来。
传统插花传到明代,已十分成熟。当时的文人插花,讲究清、疏、远、淡,花器则贵瓷铜,轻金银。
明代张谦德的《瓶花谱》和袁宏道的《瓶史》,都是明代经典的插花著作。比起如今市面上的花艺教程,古代的插花书,更注重花意,而非花艺。比起摆弄花形,古人更在意花表达的精神。
与古人一样爱花的现代人,究竟怎样把古色古香的中式花艺请进家门,让中式花艺也成为广泛传播的生活艺术?
这次研讨会上,几位业界著名的跨界设计师,也分享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插花的现代观。意大利著名品牌中国区陈列主管GINO讲到:“中国传统花艺大多遵循自然,非常内敛,不会特别张扬,造型上也喜欢追求自然。所以当我想去做一些偏自然风格的空间,或追求平静、安宁氛围的空间时,就会选择传统花艺中的一些元素。”
中国色彩标准制定者、色彩应用心理学博士吕光说:“做中式花艺时,先分清你是做形,还是做意。比如做中式插花时,怒放的菊花要配干枝、枯枝,它的花意就是在表达:当所有花已时光不再时,唯有菊花仍在怒放,唯我独尊。另一方面,花为生,芳为魂,色为神。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插花对色彩的运用是缺失的,情感表达含蓄,所以中国现代花艺可以多加入一些色彩的运用和探讨。”
尊重,是花艺和空间设计的前提
知名室内软装设计师任杰的心得是:“中国传统插花更注重精神和情感,这两点也正是空间设计师们在作品中最终追求的。中国传统插花尊重每一朵花,设计也一样需要尊重每一个空间。所以不管做什么,只要建立在尊重的前提下,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一个很好的表达。”
比起西方花艺,中国传统花艺是那种“越看越有味”的艺术。让这种味道、这份美感绵延下去,走入每个人的家,也是我国新一代花艺创作者的责任,这便是这次中国现代花艺体系世界性发展研讨会的目的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