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在 | 读《解忧杂货店》有感

一直都在 | 读《解忧杂货店》有感_第1张图片

我读完了这本《解忧杂货店》,读的是第83次印刷版,推荐者是儿子。三年前,就有人向我推荐这本书,我只当做耳旁风,因为,我向来反感“被动接受”。那些诸如“看了1000本书,向你推荐这10本”的文章,时不时地在各公号上出现,越看越不顺眼。我喜欢一句话:“有些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抓捕不到的真相,总是乐意向那百分之一的人自首。”我一直努力保持独立思考,一直有些狂狷的想成为那百分之一的人,而我知道成为那样的人所需要的养分,不应该到如此畅销的书中寻找。

不过,我还是看了这本书,因为在家长会上,和老师愉快交流之后,老师的建议:儿子都推荐你读,为什么不读呢,读了至少可以和他一起交流啊。于是,我暂别人类思想源头之书,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

非常惊诧于这本书的故事编排,五个独立的故事,因为“解忧杂货店”有了关联性。但让人折服的是,每个故事的主人公,也同时出现在其他故事中,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其他主人公的生命历程,而这样的编排,却是那么的不着痕迹,似为无意,无意之中透露着独具匠心的深意:”有时伤害,有时相助,人们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与他人的人生紧密相连”。

比如说第五个故事中的晴美,年轻时因为是否要放弃白天的工作专心做陪酒女郎的事情,去向解忧杂货店的浪矢爷爷咨询,而给她回信的,却是因偷车躲进“荒废破旧的”解忧杂货店的幸平、翔太、郭也他们。他们绞尽脑汁,非常诚恳地去回复她,并且带着现代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已知去告诉她一些相当于来自未来的预言。晴美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从此把握住了许多商机,在事业上发展得顺风顺水。晴美的公司叫小狗事务所,只因她珍爱的一个小狗木雕,是她在丸光园时,一个化名为“藤川博”的男孩送她的,而“藤川博”就是那个在和父母一起逃亡的路途中离开父母的浩介,书中第四个故事《听着披头士默祷》的主人公。晴美在丸光园发生火灾之后,带着大批救助物质去慰问,而在火灾中丧生的,是那个用他的曲子救赎世人的鱼店音乐人,书中第二个故事《深夜的口琴声》的主人公。火灾之后,丸光园园长在整理前任园长的遗物时,又意外向读者透露了一个最重要的人的身世……

阅读小说和欣赏工艺品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一件工艺品呈现在你的面前,首先全貌映入眼帘,然后再进一步看到细节,由远至近,由整体到局部;而小说,却是先读到一个个部件,读到最后,才恍然大悟,那一个个部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艺术品中的有机部分。

一个个部件,依靠或显性或隐性的情节,连接在了一起。小说中显性情节之一,很显然,是解忧杂货店收到的各类咨询信,一个个不同的人生,一种种不同的烦恼,有人听从了浪矢爷爷的建议,从而得到了人生的助力;而有人并未听取浪矢爷爷的建议,也同样感激浪矢爷爷。其实,到最后我们发现,原本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解忧药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不重要。而关键在于,人们对解忧杂货店的信任,那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藉由信纸安放一颗颗绝望焦虑挣扎的灵魂,而这样的绝望焦虑与挣扎,会被安全地看到,不受伤害、不被嘲弄地看到,还能得到回应,因为浪矢爷爷认为那些写信来咨询烦恼的人,他们都是内心破了个洞,重要的东西正从那个破洞逐渐流失的人,而浪矢爷爷对他们心声的回应,就是补上那个洞的努力,这种共情、认真、绝不敷衍的回应,就是爱。

小说中显性情节之二,是丸光园。在梳理故事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有着和丸光园相关的经历。鱼店音乐人为丸光园的孤儿们演唱,最后在火灾中因救一名孤儿而丧生;浩介在和父母一起逃亡的途中离开父母,之后被丸光园收留;而晴美也曾在丸光园生活过。在和后任园长的治园模式对比之中,读者深刻体会到,丸光园存在的最大意义,正同浪矢爷爷所做的努力一样,是用爱把孤儿“内心的破洞补上”。

原来,所有的显性情节后面,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个主题,也是书中打动读者的,现代人内心流失的,解忧杂货店企图找回的,丸光园要给予孤儿的,那是“爱”。这并非指那种两情相悦的“爱”,而是一种回应,一种来自他人的爱。这种“爱”,是超越功利、超越算计、不计回报的;是对“冷漠无情”的粉碎,是对“被忽视被轻视”的拒绝,是对“虚假伪装”说不。

书中的解忧杂货店,通过不同的时间流速,连接过去和未来,给了小说一定程度的虚幻。但细细想来,我们的生活不也是处处充满了巧合和梦幻吗?一个应验之梦、一次不期而遇、一种似曾相识、一种无法解释的灵异现象。作者通过有着特殊时间流速的杂货店,让未来和现在对话,让过往和现在碰撞,当这些不可思议的片段组合在一起时,我们获得的是一种开阔,我们终于发现,无论时间如何轮转,世事如何变迁,不变的,是我们的情感,是我们对于爱的渴求。

把烦恼写下,投进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而我,也期待着老地方的留言,那似乎是来自生命的某个片段,一直都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直都在 | 读《解忧杂货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