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支

政府提供各类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需要支配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安排、使用和耗费这些资源,就形成了财政支出。没有支出就无需收入,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对财政支出给予了财政收入更多的关注,我们更关心哪些公共需要将得到满足,关心政府的钱花在何处。

    1.财政支出项目

    ⑴行政管理支出,包括用于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安机关、司法机检察机关、外交机关等的各种经费,这是维持政府各机关运行所必需的开支。

    ⑵国防开支,包括各种武器和军事设备支出、军事人员给养支出、军事科研支出、用于实行兵役制的边防、武警和消防部队的各种经费等。

    ⑶经济建设支出,包括进行机场、港口、高速公路、水利设施等公共工程的支出以及其他经济建设支出。

    ⑷社会文教支出,包括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信、体育、文物、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经费、研究费和补助费等。

    ⑸福利支出,包括支付给老人、残疾人、失业者、穷人等的津贴和补助。

    ⑹其他项目,如政府公债的利息支出、环境保护费用、对外经济援助等。

    从2000年我国财政实际支出情况看,经济建设费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达36%,其次是社会文教费占28%,再者为行政管理费为17%,国防费用为8%,其他支出占11%。由于社会公共需要是分层次的,有全国性的需要、区域性的需要和地方性的需要,所以财政支出又可分为中央财政支出、省级财政支出和县级财政支出。

    2.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政府财政支出虽然名目较多,但总包括着有偿和无偿两种不同经济性质。按此可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财政支出转移性财政支出

购买性财政支出: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产品或者劳务的支出。这类支出通常用于满足政府日常管理活动、提供公共产品和政府投资所需产品和劳务的费用支出,购买性财政支出会引起经济总量的增减,进而对经济起调控作用。

转移性财政支出:政府将财政资金无偿地支付给某些企业和个人的支出,具体形式有:养老金支出、失业救济金支出、补贴支出等。转移性财政支出不会使经济总量增减,是将取于“此民”的钱,给予“彼民”,但它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3. 财政收支是烫平经济波动的自动稳定器

    我们都盼望着经济发展繁荣不止,但是经济发展呈现萧条、复苏、繁荣和衰退四个阶段组成的周而复始的特点,衰退和萧条的阴影一再笼罩在世人的心头。我们未曾经历过20世纪30年代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但大多数目睹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经济的衰退和萧条。我们需要一个机制,能够烫平经济波动,使经济稳定增长,财政收支正是这样一个稳定器。

当经济处于复苏、繁荣时,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会自动增加,就会减少私人可支配的收入,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使过热的经济有所收敛;同时,由于充分就业,失业补贴、社会救济等财政支出也会减少,从而也抑制需求的过渡膨胀。反之,当经济处于衰退、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也会下降,从而增加私人消费和投资需求,起着自动促进救济回升的作用;同时,由于萧条时失业率上升,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人会增加,相应的财政支出会增加,也会阻止私人需求的萎缩。可见,财政收支的影响是与经济周期反向的。无论是税收还是失业救济金都是法律规定的,在没有改变相关法律之前,一旦某些经济现象出现,这些财政收支就会自动发生。

    因此,我们将财政收支的这种逆向调节作用称为“自动稳定器”,不管掌管财政收支的人是否认识或者承认它的存在,只要经济波动出现,它都会自动发生作用,促使宏观经济导向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有明显的局限性,一般来说,当经济波动较小时,它固然能烫平经济波动,但经济波动较大时,它只能部分地减轻经济周期的波动,而不能百分之百地扫除这种波动的影响。“自动稳定器”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转的第一道防线,仅靠它并不足以维持经济的充分稳定。

1).汲水政策:    常识告诉我们,当我们用水泵抽取地下水时,如果水泵缺水,就抽不出水来,这时我们往水泵中注入少许引水,就会诱使地下水源源不断不断地涌出。同理,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私人投资稀落,大量失业人员存在,如果政府增加公共工程投资,将会诱导私人投资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社会需求增长,经济将自动恢复其活力。人们把这种政府主动采取的财政政策,形象地称之为“汲水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美国实施的罗斯福新政,日本实施的时局匡救政策,都是通过扩大公共投资促使经济复苏的“汲水政策”。

 2).补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为了减少通货膨胀因素,政府通过增收减支等政策,抑制和减少社会总需求;在经济萧条时,为了减少通货紧缩因素,政府通过增支减收等政策来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这些政策都立足调整社会总需求,所以称之为补偿性政策政策。

    无论是汲水政策,还是补偿政策,都是政府根据对经济的判断,主动采取的财政措施,是政府利用国家财政的自动稳定功能不同,是对“自动稳定器”功能局限性的弥补。

   4. 财政收支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收入大于支出为财政盈余,采用结余政策和压缩财政支出,可以减少社会总需求,给过热的经济降温,股市应呈现下跌的趋势;财政收入不抵支出为财政赤字,具有扩张社会需求,拉动经济的功效,股市会随着经济的增长呈现强势。

    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有结余。在出现结余的情况下,有一个结余数量大小的区别。如果结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人们自然就会把略有结余视为一种理想的财政平衡的标志。所以,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在于支出,略有结余”。

    财政收入不抵支出,有赤字。了解会计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差额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用红字书写,这也正是“赤字”的由来。在财政赤字中,也有一个数量大小的差别,如果是略有赤字,也应当视为平衡,或是基本平衡。

    赤字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意安排,它属于财政政策的一种,比如在物价持续下跌、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国家适当利用财政赤字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反而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另一种情况就是预算并没有设计赤字,但执行到最后却出现了赤字。这种情况下,如果财政赤字出现较大数额,则意味着国家的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

私人可以用自己新增的收入,来还清以前所欠的债务。而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政府收费和国债。自然,政府可以用新增的税收、收费、或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来消除赤字。但是,这些方式或者远水解不了近渴,或者实行起来,会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拿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来说,国有企业刚接到订单,还没组织生产,更没有销售产品回笼资金,政府总不能把手一伸,让它们提前上缴利润吧。税收也是如此,根据税法规定,有的按月缴纳,有的按季缴纳,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突然改为一刀切,统统提前缴税,不仅纳税人撂挑子不干,人代会也不会通过。事实上,弥补财政赤字常用两种方法,一是货币融资法,一是债务融资法

货币融资法弥补赤字:并不像有些人想像的,让印钞厂加班加点,多印些钞票就能搞定。在实际操作中,货币融资法有三种方式:一是财政部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弥补赤字。透支的额度,就是中央银行增发的货币金额;第二种方式,是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倘若法律规定,不允许中央银行直接购买公债,那么弥补赤字的方式,就采取第三种方式,政府向社会发行公债后,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从社会公众手中,再购买政府公债。显然,与前两种方式相比,第三种方式是一种间接的、变通的方法。

债务融资法弥补赤字:是向非政府部门借款。这些非政府部门包括企业和个人,其中商业银行财大气粗,往往乐意充当债权人的角色。

国家出现了财政赤字,会通过政府的开支,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财政赤字的规模,赤字规模越大,给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也越大;另一方面,同样规模的财政赤字,采用不同的弥补方式,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以货币融资法为例,如果采用第一种方式,即财政部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的办法,银行为了帮助财政消除赤字,只好增发货币。经济学中,把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称为基础货币,由于它能衍生出数倍于己的账面财富,所以,又被称为“高能量货币”。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若中央银行增发了高能量货币,使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成倍增加,但是,整个社会的实物财富,并没有增加,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经济偏离正常轨道。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通常不采用这种方法。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弥补财政赤字,多采用货币融资法的另外两种方式。其中,中央银行并不完全独立于中央政府时,政府会授意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券。而在中央银行独立性很强的国家,则只能采取第三种方式,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从社会公众手中,再购买政府公债。不管是哪一种方式,中央银行直接或间接购买公债,投入的货币,没有进入商业银行的渠道,也就是说,不会像前面讲的高能货币一样,鸡生蛋,蛋生鸡,使流通中的货币量一直增加下去,所以,与财政向银行直接透支的方法相比,后两种货币融资法,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要小得多。

    当然,不管用哪一种货币融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都不如债务融资法利多弊少。政府发行国债,政府成了债务人,企业和个人成了债权人,这样做,只是资金使用权发生了转移,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并没有增加,所以,一般不会引发通货膨胀。从另一个角度看,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也好,中央银行直接或间接购买公债也罢,作为出钱的一方,中央银行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政府一声令下,印钞厂就得昼夜加班,货币发行量增加,是不争的事实。而国债发行用的却是市场手段,企业、居民也好,银行也罢,认购国债,都循着自愿的原则,发行国债获得的资金,是社会的闲置资金,自然不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从长远来看,减少财政赤字,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可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要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达到平衡,通常是很难做到的。退一步说,倘若做到了,也就没有财政赤字了。从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财政收支平衡主要是指长期平衡,而非短期平衡。

    借钱不可怕,可怕的是还不起钱。赤字不能像滚雪球一样,无限增大,需要掌握一个度。这个限度既取决于自身状况,如国家的经济状况、财政实力,也要依据经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目前,国际上评价财政赤字的常用指标有两个:一是赤字率,即赤字在GDP中的比重;一是负债率,也就是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经验表明,赤字率在3%以内,负债率控制在60%以内,财政赤字就基本是安全的。

5. 我国的财政收支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是税收,通常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它一部分来自国家参与剩余价值的再分配取得的收入;一部分来自对劳动者的薪金和消费品的课征,是国家对劳动者收入的强制性剥夺。其次是债务收入,即国家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公债或举借外债取得的收入。但国债最终要依靠增税来偿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财政收入是国家有计划地对社会产品主要是社会纯收入的分配。它包括国家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其中国家预算收入是主导部分。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税收和国营企业上缴的利润,其次是事业单位上缴的事业收入、公债和国外借款,以及其他收入,等等。在中国,财政收入的90%以上来自国营企业的缴纳,其次是集体经济的缴纳。它们体现着社会产品分配中全局与局部之间,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从价值构成上看,主要是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归国家支配的纯收入,此外,少量是来自补偿基金即国营企业上缴的基本折旧基金,以及消费基金如居民购买的公债。从收入的部门结构看,主要是来自工业部门,其次是来自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商业、服务业。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财政收入中来自工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财政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