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阳 | 若初第八期写作课 复盘

我是从去年九月份开始写作的,由于平时喜欢读书,所以刚开始一直在写书评。

今年三月份摸索着写新媒体文。写了几篇,信心满满地投稿过去,结果都石沉大海了,

我特别想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但是不知道该向谁请教。

后来机缘巧合下认识了若初老师,恰好她的第8期写作课在招生,

课程主打能够现学现卖的实战经验,还要我急需的老师一对一点评,我便果断上了车。

28天的课程今天刚结束,我想由衷地感叹两句,写作,还是要有老师教的,不然就是瞎勤奋!

还有一句是,这车,真是实战!


课程主要包括12节音频课、12次加餐分享、每日3篇推文、n多次1对1点评作业,

还有一些福利什么的。

学完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用户思维。写新媒体文章最主要的就是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

用户想看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不能凭着自己的喜好来写,那样只能算是日记,自嗨。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说的一句话:“写作一定要记得’言之有物,对面有人‘。”

就是说文章要有一定的信息量,让读者看完后要么学会了新技能、要么解开了疑惑、

要么没有了焦虑,补充他们的知识盲点,让他们有真正的知识增量,

而不是回想起来,感觉啥也没看过,啥也没学到。

这样的文章对于一个经常看公号文的我,也不会喜欢。

其次就是对面有人,这个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但是确实是这样。

我们写文章是为了什么?我想莫过于传递自己价值观,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跟读者的交流是平等的,他们相当于我们的朋友,

想想你平时是怎么跟朋友交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先生,

也不是卑躬屈膝的服务者,而是平起平坐的分享者。

想要写出好的文章就要向别人多学习,方法就是拆解,

拆解那些爆文所运用的写作技巧,然后把这些技巧迁移到自己的文章中,

假以时日,不愁写不出阅读量10W+的爆款文。


对于写作小白,刚开始写作的框架可以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步式。

对应就是:

论点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遇到这种现象怎么办?

我拿到一个选题没灵感的时候,就会采用这种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逐步摸清自己要写的东西,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充,自由发挥。


为期28天的写作精进结束了,这28天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有三个方面,素材库、看文章和写文章。

1.以前没有做素材库的习惯,每次都是临时找素材,但是写作需要厚积薄发,需要日常的积累,

自从听了老师的讲解,我开始有了建立素材库的思想。

老师上课推荐了一款存素材的App叫印象笔记,我手机里一直装有,

但是用过一次后就再也没有打开过了,感觉它用起来太麻烦。

老师讲解了它的用法后,我又重拾这款软件,对比了下之前用的有道云笔记,

发现它确实挺好用的,功能也很齐全,最大的一个亮点是可以完整地把微信文章保存下来,

而且就算原内容被作者删除了,它依然还在。

2.以前看文章属于走马观花,只挑自己感兴趣的看,体验阅读的快感,可以说是一名真正的读者。

后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告诉我们,新媒体人要带着拆解的思维看文章,

他的标题为什么这样取?你为什么会被他的标题所吸引?他切入点是什么?

他是怎么串逻辑线的?有哪些分论点?分别是怎么论述的?运用了哪些素材?.....

3.以前写文章不喜欢列大纲,觉得与其花费时间列大纲,不如把时间都用在写文上,

想到哪儿写哪儿,但是经常写着写着就没有办法后尾了,或者是偏离了中心论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现在写文章的时候我都会先列大纲,包括各大段的中心思想、各大段的开头结尾、

这个段落群要表达的意思,该分配多少空间,在什么地方过渡以及用什么金句,放在哪......

有了框架以后再往里面填补血肉,不仅事半功倍而且还不容易跑偏。


这28天里,老师要求我们没人每周至少交一篇作业,她会为我们1对1点评。

我一共交了八次,每次老师都会认真的给我反馈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我梳理了一下,主要的问题有四个,故事不够精彩;文章有点说教;

个人观点输出较少,给人感觉像是素材堆砌;立意升华没有拔高,软绵绵的,无法引起读者深思。

对此,我的改进计划是:

1.多看故事文,学习故事的写作技巧。

2.多读书多思考多输出有深度的观点。

3.多拆解好的文章,迁移写作技巧。

我知道这是一个长期的计划,也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我相信越努力越幸运。


28天,暴露了我很多写作方面的问题,不过还是有成果的,在老师的公众号上稿了两篇,

虽然只有两篇,但对于我这个一直投,却从来没中过的人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欣慰了,也更加坚定了我前进的步伐。

我会继续努力下去,用写作成就更好的自我。

期待喜欢写作的朋友和我讨论,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丹阳 | 若初第八期写作课 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