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一市民家传暖手铜炉卖了700万,暖手铜炉到底值不值钱?(组图)

手炉,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它是旧时中国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与脚炉相对而言。因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手"、"捧炉"、"袖炉";炉内装有炭火,故也称"火笼"。

广西一市民家传暖手铜炉卖了700万,暖手铜炉到底值不值钱?(组图)_第1张图片

手炉作为取暖工具在我国历史悠久,其起源说法不一。

一说源于春秋时的楚国。楚地潮湿,楚人将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焚烧散气,继而发明手炉;

另一说是源于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天气寒冷,当地县官让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内置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称之为“手炉”。

据说中唐时期,手炉已成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及至宋代,城市里设有香药局,售卖专供焚香和手炉使用的炭饼。

北宋年间,手炉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民间百姓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当时手炉多为青铜材质,偶有银、铁、瓷,器型以“簋簋之属为之”,即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炙衣”。手炉小巧玲珑,盈盈可握,可置放于袖中或怀中随身携带,所以又有“袖炉”和“捧炉”的雅称。

尤其不可思议的是纵然炉中炭火烧得再旺,却毫不烫手,其热量恰到好处,让使用者倍感舒适,可见其登峰造极。以至于当时的大画家项墨林大加赞叹,专请张鸣岐为他制炉,于是“张炉”的声誉响彻了大江南北。

广西一市民家传暖手铜炉卖了700万,暖手铜炉到底值不值钱?(组图)_第2张图片

手炉的制作工艺,在明清时期达到了最高峰。晚明的嘉兴名匠张鸣岐,就是一代制炉顶级名家,他的作品人称“张炉”,花纹精细、铜质匀净,堪称工艺品中的瑰宝。

到了清代,手炉传入皇宫后一跃成为御用品而身价百倍,其制作工艺更加多姿多彩,材质多了漆器、珐琅等品种,工艺上还采用了掐丝珐琅。由于其工艺精妙雅致,有花篮形、南瓜形、梅花形、海棠形、龟背形等形状,雕琢得犹如古典园林中的花墙镂窗一般雅致,更錾刻有山水人物与花鸟奇珍的图画,因此即可暖手又可作为案头清玩。传统的手炉有八角形、圆形、方形、腰形、花篮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铜、黄铜、白铜制成,也有少量瓷器制品。

在手炉制作工艺中,最吸引人的当数花纹纷繁的炉盖。作为散热区,镂空雕刻的炉盖有五蝶捧寿、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众多纹形,跟炉身的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花纹相得益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广西一市民家传暖手铜炉卖了700万,暖手铜炉到底值不值钱?(组图)_第3张图片

晚明嘉兴名匠张鸣岐是一代制炉名家,他制作出一种铜质匀净、光泽古雅的水磨红铜手炉,人称“张炉”。张炉,选用精炼红铜,铜质纯净,可塑性强,光泽柔和,造型朴实而富有变化,为人们所重。据《鉴物广识》、《新溪杂咏小集》、《梵天炉丛录文物》记载介绍,张鸣岐制作的手炉厚薄均匀,花纹精细,整炉不用镶嵌或焊接,全用榔头手工敲打出来,炉盖上的雕镂很细,但用脚踏不瘪。盖子十分紧密,虽然用了很久,也不会松动。尤其令人惊叹的是炉中炭火虽然烧得很旺,但摸上去却不烫手,热度与炭火不热时一样。

而另一位晚明铜器名匠是胡文明,他以纯正的皮色取胜,擅长铸造铜炉,并能按古式制造彝、鼎、尊、卣之类铜器。所做手炉器物式样高古,精美撩人,人称“胡炉”或“胡铜”,时誉极高,为世珍重。

除此以外,明清时制作手炉的名匠还有王凤江、周文甫、蔡家、蒋抱云、徐守素、王吉、潘祥丰、赵一大等,“皆名闻朝野,信令传后无疑”。

清宫手炉是皇室御用品,是汇集了全国优秀匠人的智慧打造而成,也常常是手炉中的精品,制作工艺多以铜质镏金或掐丝珐琅为主。

烧蓝十棱手炉

广西一市民家传暖手铜炉卖了700万,暖手铜炉到底值不值钱?(组图)_第4张图片

清代手炉·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广西一市民家传暖手铜炉卖了700万,暖手铜炉到底值不值钱?(组图)_第5张图片

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荷塘莲纹海棠式手炉

广西一市民家传暖手铜炉卖了700万,暖手铜炉到底值不值钱?(组图)_第6张图片

掐丝珐琅手炉然而手炉的身影似乎离今人越来越远,但坚守的匠人还为我们守护者一个关于手炉的美梦。匠人陈巧生便是美梦的守护者。

业务联系

中国古董珍玩部

艺术总监:小小朱

[email protected]

瓷器、佛像、工艺品

高级业务经理:李中华 刘建国 吴宗瑞

王 红(明清紫砂)

业务经理:王志祥

邹德馨(铜炉) 徐 雯

联系电话:18588872735

玉器、漆器、珐琅器、织绣

古董珍玩海外拓展

主 管:朱淑婷

联系电话:18588872735


你可能感兴趣的:(广西一市民家传暖手铜炉卖了700万,暖手铜炉到底值不值钱?(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