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锁——伍尔夫 《到灯塔去》|2019读#63

时间的锁——伍尔夫 《到灯塔去》|2019读#63_第1张图片

文 | Dove


“人总是凭借一些零星事物--某种声音,某个景象--勉强把自己从孤独中解脱出来。”

这本 《到灯塔去》 ,是今年最触动我的一本书。

时间的锁——伍尔夫 《到灯塔去》|2019读#63_第2张图片

这种触动,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觉。

在我已经渡过的三十多年岁月,伍尔夫的笔尖仿佛进入了我潜意识里的一些意向,似曾相识过,忘却过,如今又回响起来的感觉。

(三旬老汉的多愁善感)

吴尔夫,好像更多翻译成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掌舵手之一。

这是我阅读的第三本伍尔夫的书。

第一本《达洛维夫人》,第二本是一本随笔,都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印象。

时间的锁——伍尔夫 《到灯塔去》|2019读#63_第3张图片

这本《到灯塔去》有些颠覆我对意识流小说的刻板印象,也许是篇幅短,阅读的时候没有太大压力。

在我的认知里,这本《到灯塔去》就是最完美的意识流作品。

时间的锁——伍尔夫 《到灯塔去》|2019读#63_第4张图片

《到灯塔去》剧情很简单。

拉姆齐一家和宾客们要去灯塔,由于天气原因没有没有成行。

随后的年月里,拉姆齐一家经历了战争和死亡,拉姆齐先生带着一儿一女,在十年后终于驾船到达了灯塔。

故事结束。

时间的锁——伍尔夫 《到灯塔去》|2019读#63_第5张图片

说到这本书就不得不提到 “意识流” 这个标签。

当代文学或多或少接受过意识流的洗礼,特别是普鲁斯特和福克纳,几乎影响了后世所有的文学大师。

但是伍尔夫却是个特例,除了莫迪亚诺的作品里能隐约看到伍尔夫的身影,她和她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我想,这和她身上 “女性” 这个标签分不开。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感性和矛盾,由伍尔夫渗透进意识流作品的气质里,不由得让人惊叹:这才是意识流小说应该有的 “气质”。

尽管普鲁斯特已经定义了意识流文学的高度,但是我还是觉得,唯有伍尔夫,与 “意识流” 这三个字更搭。

“生活”,只是由一些杂乱无章的东西构成。

奶瓶、钢针、红棕色袜子、偏西风、祖母的胸针、有皮袋的怀表、诗歌、画布、暖房、五十英镑…

第一部分的内容,就是由这些杂乱无章的思绪片段一片一片交织一起:争吵、分歧、意见不和、各种偏见……

在篇幅最长的第一部分里,时间好像突然不动了,停留在去灯塔前的那个晚上。

每一个人都细致入微,每一个表情都停留在那个时刻,就像把时间锁住,那一幕变成了一副二维的图画。

时间的锁——伍尔夫 《到灯塔去》|2019读#63_第6张图片

令人猝不及防的第二部分,时间突然加速流转。

与第一部分的细腻,粘滞,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部分的一百多页的文字,只记录了一个晚上。第二部分,作者却用了二十页的篇幅,讲述了跨越十年的事变。

拉姆齐先生的沧桑十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了夫人溘然长逝,经历了爱女难产而死,经历了爱子战中牺牲……

生活的剧变,家庭分崩离析,沉重不已。

时间的锁——伍尔夫 《到灯塔去》|2019读#63_第7张图片

第三部分,时间又慢慢静止下来。

战争结束后,拉姆齐先生带领其余六个孩子和新老宾朋,重新回到海边别墅。

拉姆齐先生最终带着儿子和女儿出海,到了灯塔。

十年前的 “灯塔” 变成了一个象征,变成了时间与永恒的重要的杂合体。

因此在故事最后,宾客之一,画家莉莉,在她的画里添上了最后一笔——“我终于画出了我心中的幻象。”

时间的锁——伍尔夫 《到灯塔去》|2019读#63_第8张图片

《到灯塔去》,像极了我们逝去的时间和回忆,还有幸福。



Dove,老去的80后,冒牌文艺中年。公众号ID:Dove_booklist

时间的锁——伍尔夫 《到灯塔去》|2019读#63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间的锁——伍尔夫 《到灯塔去》|2019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