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雨霜一起读川大研究生】之二:汲取川大精华,聆听名师教诲--------拜访陈廷湘教授有感

2016-10-08 宋雨霜    宋雨霜天竞自由

1931年12月3日,梅贻琦上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时就职演讲时说过一句精典性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大学作为思想自由、学术开放、百家争鸣、教书育人之地的本质意义。

我很庆幸,来到川大,度过充实的本科生涯。如今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升造。川大有文、史、哲、工、医等多个学科门类,本硕博专业齐全,博士后流动站众多,长江学者、杰出教授、二级教授、青年教师、莘莘学子云集。百川汇流,有容乃大,人才济济,英才辈出。

在本科期间,除了完成自己的国贸展业学习,我也时常去其他学院蹭课,也选修其他学院的课,去向更多的老师请教。我曾选修过文新学院傅其林老师的《文学概论》课,也选修过艺术学院的《中国舞蹈史概论》,蹭过法学院里赞老师给研究生上的法律课,等等。当然,自己本专业的老师、辅导员等,我也时常向他们请教问题。经济学院,我常向贾文老师和文家成教导员请教。

在跨学院选修及蹭课过程中,拓展了知识结构、结交了真诚的朋友、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这个习惯,我延续到了现在。

研究生入学不久,机缘巧合,有机会拜访了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博导陈廷湘老师。以前,只是听闻他的盛名,不曾见面。当面交流,近距离地聆听陈老师的治学理念、教学思想及学术理念,受益匪浅。

见到陈老师,是一个晨光暖人的上午。我先在约定地点等候老师到来,不一会老师就骑着车到了。他在十几米外向我微笑挥手。走进后,停下车,老师亲切地问我老家是哪里的,本科专业之类的。他推着自行车,我们边走边聊。

之前我查阅过他的相关资料,了解到他著述丰富,课也上得精彩生动,倍受学生欢迎。聊天中,老师重点向我分享了他带领团队打造民国档案资料数据库的经历。这让我大开眼界,震撼不已。原来,我们平时查阅的文献资料,就是以陈老师这样为代表的学术研究者们辛勤付出的结果。

陈老师介绍说,近年平,国内历史研究重心下移,转向底层社会,形成新的史学热点。凭借长期的学术研究和丰厚的人生阅历,陈老师觉察到四川省内的民国县级档案资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宝藏。陈老师说,历史不可能重现,只能通过解读历史资料去认识它。没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尤其是档案资料,就不可能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现代历史研究尤其如此。在向领导报告研究课题的重要性,并得到肯定后,陈老师带着20余人的团队走上了民国县级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之路。

这些县级档案资料,详实生动地介绍了当时的底层民众的生产、生活、婚嫁、诉讼等情况,是珍贵的历史文献。陈老师制订了一套工作流程:抢救资料是第一步、接着是初步整理使用、编写分卷提要、建设档案资料数据库。

组织架构、人员培训、人员派出、资料审核、验收回访等,这些都是需要耗费巨大心血的工作。从2009年至今,耗时7年,民国档案资据库终于初步建成,这是历史文献数据库的重大突破。

这个基础资料高达11万多卷、数十亿字容量的资料库,引起学术界强烈反响。这是川大学者为历史学科做出的重大贡献,国外的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及台湾地区名校的学者先后来到川大,表示希望进行学术合作。

陈老师说,这个资料库是研究民国历史的重要基础,也是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载体之一,更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到这些,陈老师的眼睛里充满喜悦和自豪。我问道,老师,那么大的工作量,你们怎么坚持下来的?收集、整理资料应该很枯燥辛苦,你们为什么能孜孜不倦呢?

陈老师回答:“辛苦是肯定的,可是不做出倍于常人的辛苦和付出,怎么会取得重大成果呢?做学问,做研究,是要吃苦耐劳的。”

我点点头。陈老师说,在资料整理、考证过程中,也有收获和发现。例如对于方言俚语的查证就很有意思,他举了一个民事纠纷的例子。大致意思就是一个人付了定金买糖,最后卖家赖账不肯给糖。档案中记载县官对原告说的话:“你先去打糖,如果打不了,再来告”。这里“打糖”,什么意思呢?陈老师凭经验大体有个判断,初步认定“打糖”就如四川方言中“打酱油”一样是“买糖”之意。但“打水”“打酱油”都是取液体,而糖是固体,对不对呢?。经过走访当地老百姓,了解他们的地方说法,“打糖”确是类似于“打酱油”“打水”,是一个动作,简单说来就是取糖、拿糖。四川方言中,把买酱油、买醋称为“打酱油”“打醋”。类似这样的例子考证,也为沉重的工作过程增添乐趣。

在教学中,陈老师也注重引导学生透过历史事件去挖掘细节,仔细思考,通过相关资料考证,提出一些新问题,得出进一步的结论。他又举了一个民国时期涉及借、还200两银发生纠纷的例子。大意是说,被告借了原告200银子早已还清,但原告造了个假借据,状告被告不还银。档案庭审记录中,被告除一再申诉早已还银外,还一再强调,当时借的是银票,不是现银,这200银票连200两现银的利息都不够。陈老师说,从这个案子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当时银票和现银价值存在很大差距,你就要去想,为什么银票兑换现银出现偏差?这是人为的还是当时的经济环境变化,导致的类似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之类的经济情形造成的?如果多去想想就会发现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陈老师还说,这个200两银的案子最后告到了当时最高法院那里。最高法院批示此案二审就是终审,按法律规定最高法院不受理。但最高法院最后又认真审查了此案,并做出了原告假造借据的评判。你如果认真想想:200两的案子就能惊动最高法院,是否当时的发案率总体较低,司法资源是较为空闲的?还可发现当时最高法院在处理案子时也不一定完全按法律规定行事,有很大灵活性。如果这样想想,就又提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啊。

用这样的例子,陈老师教会学生怎么发现历史案例,怎么挖掘细节,包括从文献中学习写作经验等。一句话,有心人才能收获更多。

能够把课上得精彩充实,一方面基于他深厚的理论积淀,另一方面也是他对学生的热爱和对课堂的激情。陈老师有自己授课的大树理论:主干强大、枝叶繁茂、有思想、有故事、师生互动、观察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授课方试。他说,只有这样,才能让课程成为一棵繁茂的大树,富有生命力,引人入胜。

对于青年教师,他也大力培养。带领青年教师做课题,熟悉学术流程和方法、把自己丰厚的资料分享出去、传授教学经验等,陈老师就这样努力为川大培养着更多的优秀师资人才。

“老师,您太无私了,也让我好感动,”我感叹不已。

“川大的发展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我愿意为它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渐渐老了,需要接班人,能多做贡献就多做吧”。陈老师笑着回答。

我也向陈老师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情况。陈老师说,专业领域内,要多向自己导师在内的老师们学习,结合自己的情况,尽可能早点定下目标进行探索。同时,他也给我建议:在学制规定时间较短的条件下,要先在自己选定方向内读书,尤其是经典著作,其次是广泛地涉猎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方面。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也可以刺激学术灵感,带来新的收获。

结合历史学科常用的田野考察和个案研究方法,陈老师也对我的编辑出版专业给了建议。他告诉我,要学会制定研究计划、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搜集一手数据、整理加工,加上理论的论证和阐述,可以写出较好的论文。前期的调研时很辛苦,历时较长,能吃苦耐劳、坚持到底是取得成绩的关键。

“老师,这个世界纷繁复杂,要怎么认识呢?怎么找到自己的研究点?”我问到。

理工科、医学的数据和依凭主要源于实验,对人文社会科学而言,整个社会就是我们的实验场所,我们怎么去观察、提炼、归纳、演绎,这是个很大的学问。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医科研究的最基本方法是一样的:都是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理工医科用实验数据回答问题,文科用历史资料、考古发现或田野调查资料回答问题。因此,在读书和阅读资料时要善于抓住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不厌追问,深入探索、从现象中找到本质,揭示出意义。越是细心的人越能从浩瀚的资料中发现问题,揭示意义,这是文科特点所在。只要潜心于学,仔细阅读,善于思考,就会发现问题,找到研究门径。同时,从事文科研究的人是需要天分和悟性的,但后天的勤奋及方法更为重要。你看很多人文社科大家都是这么成长起来的。因为年青时的勤奋,他们成为了有名的学者,但不等于有了名就可一劳永益。不勤奋,再大的学者也做不出高水平的学术成就。”陈老师意味深长地回答。

我不是很能深刻体会老师的意思,但我还是认真听,先记在心里。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慢慢体会和逐渐践行。

时间过得很快,分别前,陈老师说了这样的师训:尊师重道、诚信做人、正直处事、一心向学。他说,尊师重道即,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成为教师、学者,都要敬畏学术,要尊重高校神圣的讲台;诚信做人是基本品格,内外一致,表里澄澈;正直处事是客观公正的评价人、事、物,不以亲疏论尺度,要以公平公正的尺度衡量一切;一心向学,是要把心思放在学术上,抵制种种诱惑,不能左顾右盼。在学术的追求方面,要不忘初心、上下求索、见贤思齐,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我向他表示感谢“老师,谢谢您耐心的解答和指导,以后请继续指点雨霜哦。”他笑着说:“以前很多同学的博士论文,就是在走路聊天中出来的呢。孔子说“有教无类‘,你虽不是历史学院学生,但在川大求学,也算是我的学生啦,很乐意和你们年轻一代交流。”

最后,陈老师和我合影留念。聆听名师教诲,接收建设性建议,充实的上午,温暖的晨光,这让我倍加难忘。

川大时光,川大生涯,因为有如陈廷湘教授这样的贤师,还有其他优秀的老师、工作人员,学术天地广阔、人文底蕴深厚,这是川大学子的福分和幸运。遇之,惜之,敬之,学之。治学精进,当如《中庸》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于润物庭

2016年10月4日

附:

陈廷湘:男,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二级岗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1984年起在川大历史系任教,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教学科研至今,31年未间断给本科生授课。主编基础课新世纪教材《中国现代史》2010年第三版;选修课教材《中国新文化思想史纲》2012年;辅助教材《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2012年;《新时期的中国现代史研究》,2009年。主持四川大学中国西南文献中心,数字化处理民国县级档案11万多卷,1千多万份,为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打造了全国高校唯一的档案资料库;2012年指导本科生陈晶(不是晶,是三个白,电脑无此字)申请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并指导该生完成研究;2013年指导本科生吴雪娇、周珏申请到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并指导两学生完成研究。主持的《中国现代史》课2004年成为四川省精品课,2012年被确定为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进行建设。现已培养出两名基础课青年主讲教师,将制作的图文视频齐全的课件转交青年主讲教师使用。目前主讲选修课,对主讲中国现代史的青年教师加以帮助和指导。2005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15年四川大学师德模范奖;四川省优秀教师奖。


作者简介:  宋雨霜,有着经济学知识基础的编辑出版学研究生。看看书、写写歌词、哼哼小调、写写文章,偶尔秀点奇葩表演和舞姿,享受成都、川大生活的土家族文艺女一枚。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雨霜一起读川大研究生】之二:汲取川大精华,聆听名师教诲--------拜访陈廷湘教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