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西部》读书随笔| 在浮华的世界里,孤独是我灵魂的栖息地

对死亡的觉受越深,人对生活的贪著就越淡。我从小就不太在乎金钱物质之类的东西,一方面是因为西部文化对我的熏陶,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从小就对死亡有了很深的感悟。这种感悟一直伴随着我的生命,让我很早就有了一个比较终极的参照系——生死的参照系,当我将很多东西放在死亡面前时,就会发现,它们没有真正的意义。你也只有时时提醒自己,你的身体,只是一个暂时的载体,你的名字,也是一个暂时的标签,它们此刻存在,下一刻,就有可能会消失,或许过上几十年,或许过上百年,但世界上,没有不会消失的躯体,没有了躯体,你这时争夺的一切都没了意义。

——摘自《一个人的西部》 雪漠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不多不少,一颗真心刚好,摄于2017年

伴随着四篇香港书展的小记写完之后,我也慢慢的回过神来,生活也恢复到之前的样子。这种感觉很像海面上的海浪,待浪平息后,一切都恢复了它本有的姿态。说来也很有意思,自打从香港回来后,整个人似乎发生了一种变化。与过往相比,现在的我变得更加安静了。在内心的深处,似乎住了一根定海神针。我虽然有所牵挂,有所眷恋,但是我发现,许多事情已入不了我的心。就如同今日黄昏的天气一样,我看着由晴变阴,看着一道道闪电挂在面对山头的样子,听着雨滴噼里啪啦的下起……我就静静地看着眼前一切事物,上演着他们计划性的剧本。

虽然有许多人说我生性活泼,骨子里还带着几份日不落下的阳光。但是,我自己非常清楚,在我内心的深处,我更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待着。一个人静静的看着朝阳升起,一个人静静的等待夕阳落下,一个人静静的听雨,一个人静静的迎风屹立在山头,一个人静静的参透生死。或许有些人觉得我这样属于悲观,其实不然。在我们的身边,浮华无处不在,我们的身边不缺喧闹,甚至不缺寂寞。但是,我们缺少孤独,缺少灵魂自省的那份孤独。

在我身边就有许多和我一样的朋友,他们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信仰。他们选择信仰的原因之一,就是发现了灵魂深处的那份孤独感。品味孤独不是对寂寞的一种宣泄,而是穿透了浮华云层迷雾的觉醒。我很喜欢雪师说的那句话:“真正的孤独是一种境界,是超越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之后,才可能产生的。”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时代的浮华,但是我们可以给自己的灵魂寻找一份宁静的栖息地。

从小我在热闹的环境中,就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这除了我的性格本身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源于爷爷的死亡。在我7岁的那一年,爷爷因胃癌离世。他的离世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死亡。在医院里,爷爷度过他人生的最后阶段。据说,他断气不够一个小时,就被送进了冰冷的太平间。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这样的做法很残忍。但是每个人的如何离去,似乎是福报的一种注定。爷爷临终前,我没有在身边。待我再次见到他时,他已被供奉在供台上的香炉前。淡淡的檀香味冲撞着屋内每一个空气分子,念佛机里传来了“阿弥陀佛”的声音,让原本就孤寂的屋子更加凄凉了。我独自坐在堂屋的沙发上,望着供台上的爷爷,他也望着我。那一刻,我才真正的意识到爷爷走了。爷爷的离去除了留给伤心之外,更多的是我对死亡的认识。从那一刻,我便皈依了佛教。我所谓的皈依,不是指的单纯的形式上的。在我的皈依意识里,更多的是对佛教文化的敬畏,对宇宙真理的认知。我想,也是因为认知了死亡与无常的原因,我的性格中才会多了一份不太爱计较的东西。

许多大德都会说死亡是最好的老师。在死亡与无常的面前,人会更好的认清楚这个世界,也会更好的认清楚自己。其实,死亡不单单指的个体生命的消失,同样也在说某一件事情的结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死亡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因缘。就在当下,我们的体内就有无数的细胞在生,无数的细胞在死。包括我们的思想意识,每一秒每一分钟都在发生着改变。

这个世界太大了,每个人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世界。我们能够在彼此独自的世界里相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大大的世界,小小的相遇,能够同行是生命中最应该珍惜的事情。但是,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些人注定会死在昨天的记忆里。如果我们能彼此活在对方的记忆中,那么,这是我们相互之间的荣幸。

写于2018年8月2日广州帽峰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人的西部》读书随笔| 在浮华的世界里,孤独是我灵魂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