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4日 读书整理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过去时间观

  • 抑郁是过于困于过去,和困于自我保护,而失去对现在的感知和对未来期盼的注意力资源,而陷入更加负面的世界观和自我观。
  • 改变思考过去的方式,你将改变未来。
  • 对过去持积极态度的人而言,他们热衷于维持在文化和政治上的社会地位。他们不想改变,而是热衷于保存和重现过去的辉煌。这种观念会蒙蔽他们的双眼,使他们看不到更新、更好的方法。在全球经济中,不思进取的国家很容易被时代抛弃。

现在时间观

  • 极端情绪让人更加集中于当下(思考的实质是更关注长期的未来)
  • 倾向于采用事件时间而非钟表时间,更容易不守时。
享乐主义
  • 不太注重健康
  • 喜欢即兴而非计划性的方式做事
宿命主义
  • 越极端的宿命主义者越容易表现出攻击性、焦虑和压抑。
  • 相信宿命主义的学生同样较少关注未来的结果,表现出较低的自控能力、活力和自信。
  • 缺乏自我效能感
整合时间观
  • 并非线性的时间观

未来时间观:

  • 心流、
  • 问题解决者,更关注于长远考虑

超未来时间观:宗教

  • 减少世间痛苦:“超未来将永久的消逝变成短暂的分离。这种本应是非常痛苦的体验因为未来的预期而削弱了他们现实的悲痛感。超未来可以使痛苦的时效大大缩短,从而减少精神上的痛苦。”影视作品:《我们天上见》、
  • 人口特征:女性比男性,老年和青少年比中青年更高。

时间扭曲

  • 催眠
  • LSD

《高效能人士的时间和个人管理法则》

  • 内心冲突往往是存在我们理智不认可(或意识不到)但是情绪认可的信念。(比如自我中心化信念、自我特殊化信念等)
  • 人会自然地建立规则来保护核心价值观(认为狗威胁生命就会自然地远离大狗)
  • 信念反映价值观:我们相信什么的一部分理由是因为我们的核心价值(相信自由是核心价值,那么更倾向于认为堕胎是个人的权利)
  • 自律:做出承诺并遵循承诺的能力。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 情绪并非来自于事件,或者他人行为,而是来自于我们本身对事件和他人行为所赋予的意义(期望、归因、评判基准)
  • 贬低他人的确可以短时间内让自己更开心,但长期来看,并不能提升自己自尊
  • 愤怒通常由认知扭曲引起:1 过度归纳,因为他人的个别行为就归因为人品性格等。2 贴标签,给他人贴上负面标签后做稻草人攻击。3 读心术,臆测他人内心的想法。
  • “贴标签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自我满足的预言。你单面的看待别 人,结果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战争。”

《神经质人格:人类心灵痛苦的密码 (刘翔平)》

  • 神经质人格是人过度保护自我,而对刺激和负面因素过度反应,而被其所控制,失去对正面因素的注意力和自我自由的选择。
  • 人的独特性正是自由选择,可以创造性地超越环境的限制。(通过用绳子限制自己,即欣赏了女妖塞壬的歌声,又保护了自己安全。)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艾克哈特·托尔)》

  • 抱怨与怨恨(resentment) :报怨是为他人贴上负面标签,并无视自己的责任和改变的能力,把自己当作受害者。怨恨是感到“苦恼、愤慨、委屈或是受侵犯”。抱怨和怨恨都能够加强自我感,增强小我的存在。
  • 当他人抱怨、怨恨和攻击时,知道这是对方小我的反应,并不一定是针对我,只是对方需要增强自我性。不让自己的小我和对方的小我回应,而带来的持续的互相攻击。
  • 当自己下意识开始抱怨时,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小我在发声——越能意识到小我的存在,它就越没办法生存。
  • “很多人随时都在等待下一件让他们产生情绪反应、让他们感到苦恼或是烦扰的事,而通常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如愿以偿。“这真是太过分了,”他们说,“你竟敢……”“我最痛恨这种事了。”他们对苦恼和愤怒上了瘾,就像有些人对用药上瘾一样。经由对周遭事物的激烈反应,他们坚定并且强化了自我感。”
  • “我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和自我优越感,都是小我增强自我的武器。抱怨、挑毛病和过度反应都会加深小我赖以存活的界限感和分离感。

《世界越来越狠,但完全可以战胜 (石勇)》

  • 对别人狠的人必然对自己狠,必须先斩断自己天然的同情心能力
  • 性格类似于本能一样,其实是一个人身上的某套自动保护装置。(阿德勒的目地论)
  • 自卑型——表演:用某方面的优势来弥补对不自信。
  • 自卑型——隐藏:
  • 性格上的自卑位于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是对抽象世界的自卑,它驱动一个人,但很难被体验到。我们体验到的自卑,是心理上(一直郁积的自卑)、情绪上的自卑(瞬间涌上又消失的自卑),就是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具体的事件、某个情境刺激到了我们。
  • 被溺爱的人容易有“人格失调性歪曲”,不是客观地看待世界和自己,而是以“我”为中心,以“我的需要”“我的想法”为中心看待世界。一旦现实不是如此,他就会产生失落感,甚至在心理上产生生命的挫折感。

《自卑与超越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儿童由于自身的弱小天然地就渴望强大。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小时候总希望自己早点长大)
  • 人并非生活在物质的世界,而是生活在意义的世界。(我们并不住在钢筋水泥里,我们住在“房子”里)
  • 人很难说清楚“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甚至会认为这是一个很愚蠢的问题。但是人的一言一行都潜在地表现着人对人生和世界赋予的意义。
  •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需求都可以归结于“职业、社会、性”这三个分类下。一个社会功能不良的人,是不能把自己和更大意义联系在一起的人。
  • 所有失败者——神经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娼妓——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归属感和社会兴趣。他们在面对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时,都不相信可以通过合作的方法来加以解决。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他们个人的意义:他们认为,没有哪个人能从完成目标中获得利益,他们的兴趣因而也只停留于自己身上。他们争取的目标是一种虚假的个人优越感,他们的成功也只对他们自身才有意义。
  • 过去并不限制我们,是我们对过去所赋予的意义在限制我们。而这些意义,人是可以自我选择和创造的。(尼采多病,拿破仑矮小,所以他们反而选择了权力意志)
  • 儿童小时候被溺爱:自我中心化,把他人物化成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
  • 儿童小时候被忽视:认为世界本来冷漠,不知道如何和他人合作。“不知道他能用对别人有利的行为来赢取感情和尊敬,因此,他不但怀疑别人,也不能信任自己。”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2 (石勇)》

  • 不能让心理结构掩盖智力结构——智力结构是自我保护的盾牌和创造的工具。“当我们被心理保护攫住时,第一反应是盲目求生,哪怕饮鸩止渴。”
  • “弗洛姆接过海德格尔的话,说,爱和创造性的工作是我们克服与世界分裂的两条道路。”
  • “我们之所以有心理问题,正是在受到刺激、打击时,智力结构不起作用,无法防御,内心也不强大,导致了心理保护盲目运作,然后杀伤心理结构的结果! 我们实际上是自己杀伤自己,或配合别人杀伤自己。”
  • “真正的淡定,就是用你的智力结构去看、去应对,不让心理结构受到刺激,启动你的心理保护。 什么叫“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就是你的智力结构启动,同时内心非常强大,心理保护无法启动,所以那些危险,根本就刺激不了你的恐惧。 用智力结构去应对,内心强大,那才真正可以保护我们,无论是在利益上还是在心理上。”

《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 (Martin)》

  • “那些我们习惯性用来摆脱困境的方法,并不能让我们获得真正的解脱,反而成为困住我们的一座牢笼。 ”
  • “在进行冥想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建议你试着像灌溉植物那样有耐心和同情心地对待自己,带着开放的心态和温柔的坚持。”
  • “(抑郁来临时,我们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自身的情绪的关注当中。渐渐地,我们失去了和世界的联系,和周围人的联系,甚至是和那些我们最爱和最爱我们的人的联系。我们拒绝外界丰富多彩的生活信息的输入,变得垂头丧气,软弱无力。然而,这正是正念式冥想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6年1月24日 读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