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元习惯能让你工作效率提升100倍

一个元习惯能让你工作效率提升100倍_第1张图片
d分身术随堂笔记

昨天正式听了一堂分身术分享会微课,一开始我以为这个分身术,讲的是人要有多重身份,养成不同的习惯之类的道理。

带着这个问题听了微课的开头时,就打消了这个想法。易仁老师上来就提出这堂课的目的,向大家连续问了四个问题:

what:首先养成的习惯是什么?

why:为什么养成这个习惯?

how:养成习惯的原理,方法

tool:工具是什么?

这四个问题快速在头脑里过了一遍,我当时想的是我首先要养成的习惯就是早起,早起能做很多事。如果把上午的时间利用好了,这一天的效率会很高。但是我一直都早起不了,历经几次失败,就是不能有效的养成这样的习惯。

接下来老师首先说出“分身术”是我们每个人必会的习惯,养成了这个习惯以后,其他想养成的习惯都能顺利的进行。

那这个分身术到底是什么呢?

分身术就是“积极主动”

顾名思义,就是“看自己”。

大多数习惯不能养成的原因,就是没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怎么?这个习惯也能称为习惯?

“积极主动”就是“看自己”,这个怎么做呢?

易仁老师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核心习惯的,从认知角度来说,人的意识有“小我”和“资源我”,“小我”是非理性的,感性的“我”,容易局限在外在的环境限制中。“资源我”就是理性的”我“,觉知的”我“,它能看清事情的本质。(我愿意把这个“资源我“称作”超我“,”超我“是一个能主宰”小我“失控的”觉知的我“。)

易仁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人与狗吃饭的区别,总结出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自我意识”,也就是能积极主动的知道”超我“的存在。而动物是没有这个意识的,它只会根据外界的环境本能的做出反应,而人类可以根据环境做出理性的判断。

在佛家中有这样类似的说法,就是人的习性(称作阿赖耶识,有贬义)非常强烈,人生的很多选择80%容易被习性主宰。佛家认为这个习性不是一生一世所积累的,是生生世世业滚业积累的,只要你每一世动了念头就能刻在阿赖耶识中,无法消失(类似能量守恒定律),这个阿赖耶识分为“善业”和“恶业”,只要这一世出生后,有了外在环境的刺激,称作“助缘”,在”助缘“的刺激下,就能激活阿拉耶识中的中“善业”和“恶业”,造成了这一世每个不同的选择和行为。所以古语有个说法”人算不如天算“,人是敌不过自己的“业力”,敌不过天生中的“习性”的。

如果按照这个“习性”的说法,用现代概念的术语叫作”潜意识“,科学家对”潜意识“的定义比较笼统,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潜意识“的定义来看,它代表人的意识中未被觉知的部分,就像冰山下面那80%的部分深埋海水底下,不能被挖掘出来。有科学家认为这个潜意识控制了人的95%的行为,人在无意识状态下,被控制着做了很多事情。由此看来,人类是很可怜的,不能自主的主宰自己的命运。

那么如何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呢?

就是“看自己”。易仁老师提出了“本质导向”,每做一件事或看待任何事都用“本质导向”看问题,就能把最核心的问题解决了。像"积极主动“这个核心习惯,这个本质导向是什么呢?他提出,要想做到”看自己“或”积极主动“,就要给自己明确一个动机:每次选择决定我成为什么样的人。

易仁老师提出这个动机是最高层次的”自我选择”,这是最核心的部分,最本质的地方。(前面从低到高分别是“意愿”,“资源”、“选择权”),“意愿”是最低层次的,为了养成新习惯,很多人都是打了鸡血似的”两天打渔三天晒网“,80%的人都死在“反抗期”前7天,“不稳定期”8-21天和”倦怠期“22-30天,坚持下来的人比例太少太少了。”资源”指的是每个人拥有的资源都是很充沛的,要用外在和内在的资源去积极主动的培养习惯。选择权“就是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有多种选择,至少三个以上,每个选择都将给自己带来不同的命运。最高层次的”自我选择“,指的是我们要想做一个高效能人士,就得先明确这样的选择动机,想选择什么样的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别人的想法,别人的选择来决定我们的人生。易仁老师认为”高效能是手段,满意的人生才是目的。”我们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根据我们的价值观,来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这一点也类似佛家中的禅宗修行法门,它提出“观照”说法。就是看自己的念头,是“迷”还是“觉”。要想达到最终的“觉悟”或“开悟”的人,就要提升“观照”的觉知灵敏度,一念“执迷”和一念“觉悟”都能带来不同的结果。如果执着于人中的各种过度的欲望,或放纵着私欲,或损害了别人,那就会增加”业力“,简称”造业“,就会带来各种麻烦,无形增加身体或思想的负担。如果能用”观照“的心态时时刻刻看到当下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就会”心如明镜台“,就可以逐渐达到无法“惹尘埃”了。

1、这次分享会对您触动最大的三个点是什么?

2、您觉得自己以前哪些认知被更新了?

3、您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呢?

1、触动最大的三个点

(1)从认知角度看待习惯养成的本质

易仁老师从心理学角度来阐述人的意识和习惯的关系问题,从本质导向上解开了很多人不能分身的原因。即很多人没能达到“自我决定”的层次,没用“看自己”的方式来培养最核心的习惯:积极主动。

(2)核心习惯(元习惯)和其他习惯是互相联系的

“积极主动”这个分身术是最核心的习惯,一旦认识到“积极主动”的最高层次“自我决定"意识层面,就能时时刻刻展开”积极主动“这个分身术,养成其他习惯就能顺利完成了。但是这个”积极主动“习惯是无法量化的,因为它是从认知角度来看待每个习惯背后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决定了习惯养成的成败。所以称这个分身术为最核心的习惯,或”元习惯“。

(3)选择权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要用”分身术“,为什么要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因为这关系到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避免无效的选择权浪费,无端耗费了精力。比如易仁老师提出的不能主动分身的三大原因:

01.他人错误惩罚自己(外在环境变化影响自己的心情,心随境转)

02.用强硬态度表达自己的软弱(人际关系类问题)

03.遇到挫折或失败,认为整个人生失败。(抗打击能力弱)

不能分身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很容易局限在”小我“(感性的我),不能跳出”小我“看待刺激和回应之间有多种选择,而让自己陷入”消极情绪“中。

如果能用“资源我”或“超我”(理性的我)看待刺激和回应之间的多种选择,自己的格局和世界观就会被放大,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会被“小我”牵制停滞不前了。

2、哪些认知被更新了?

一方面从认知层面看待习惯的本质,这是我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还能再继续深挖。以后会不断更新认知,会持续记录下来这方面的体会。

另一方面,从认知角度看待人际关系和外部环境的问题,这我平时也会用到“看自己”,发生任何事情都会查找自己的原因,用“觉知”的心态看待自己,不会抱怨外在的环境如何如何。但是只停留在不抱怨的层面上,没有深入挖掘自己的认识深度问题,就是“选择权”和“自我决定”这个深度上,我觉得应该好好利用这两个层次,继续深挖我自己的各种“小我”所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人心。

3、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呢?

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这方面需要提高的太多了,虽然从不抱怨他人不抱怨环境,但是心里面还是在抱怨,需要从观念上入手,给自己多个选择权,提高“自我决定”意识层次。

习惯管理:养成“积极主动”这个元习惯,把它贯彻到其它各种习惯中,并不断强化这个元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元习惯能让你工作效率提升1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