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大陆曾经也有过的“中国热”

“那时,中国的商品抢着买,关于中国的书争着读。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男女老少聚精会神地观看中国皮影。国王的情妇养金鱼,大臣的夫人乘轿子;阔人在私家花园的中国式亭子里闲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这是一位西方学者关于18世纪欧洲上层社会流行的中国风尚的描述。毫无疑问,对于今天中国人而言,这一幕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因为我们都知道,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就每况愈下,并长期被冠以贫穷、野蛮、落后等形容词。然而翻阅历史,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在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上半叶长达100余年的时期内,欧洲人对中国竟是如此的仰慕与向往,以至于当时出现了一股弥漫整个欧洲大陆的特殊风尚“中国热”。

欧洲大陆曾经也有过的“中国热”_第1张图片

话说在1700年1月7日,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当巴黎上流社会的显贵命妇们到场后,随着一阵音乐响起,只见国王竟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全场顿时发出一片赞叹声。这场由奥尔良公爵策划的中国式舞会,其实只是当时欧洲“中国热”期间的一个片段。


欧洲大陆曾经也有过的“中国热”_第2张图片

我们都知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当中,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长期领先于欧洲。因此很久以来,欧洲就一直温望了解中国。

18世纪,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依然延续着自己的辉与繁荣,而欧洲却还在经受着教派纷争和战乱之苦。当前往中国传教士们将一幅美好的中国图景呈现在人们面前时,立即引来欧洲的无比惊羡。结果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年间,在欧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在长达100多年的“中国热”期间,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欧洲都对中国极为追律以至于在1769年曾有欧洲人写道:“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在“中国热”流行欧洲期间,人们普遍爱好来自中国的物品热衷于模拟中国的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以致形成一种被称为“风(Chinoiserie)的时尚。这种时尚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17世纪以来,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开始大量进入欧洲,成为上流社会显示财富的奢侈品。据说茶叶最初传入欧洲时,曾被上流社会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妇女们常来治偏头痛。在1650年时,英国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费用大约为5英镑,而1磅茶叶的价值就高达10英镑。中国瓷器一直受到欧洲众多王侯的珍爱,被视为“东方的魔术玻璃”,通常只有在王宫和贵族的客厅里才能看到中国的上等丝绸,也受到欧洲消费者的极大欢迎。由于当时欧洲生产的丝绸质量还比不上中国,所以他们往往绘上中国式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冒充中国丝绸进行出售。此外,来自中国的漆器、墙纸、扇子乃至轿子等都一度进入欧洲上流社会的生活。这种需求的日益剧增使当时从事中欧贸易的商人们大发横财。


欧洲大陆曾经也有过的“中国热”_第3张图片

在追逐各种中国器物的过程中,欧洲社会迅速形成了一种时尚,包括举行中国式宴会、观看中国皮影戏、养中国金鱼等,都成为高雅品位的象征。这种时尚最典型地体现在中国式园林与建筑在欧洲的盛行。1670年,一向以奢华著称的路易十四,下令在凡尔赛为自己的一位宠妃建造了一座“中国宫”。这座建筑一经落成,马上引来了欧洲各国的效仿。一时间,欧洲出现了许多中国风格的代表性建筑,其中最闻名的要算普鲁士“无忧宫”中的中国茶亭。

欧洲大陆曾经也有过的“中国热”_第4张图片

被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发现了中国科举制度的优越之处。经过他们的介绍,欧洲的知识界开始对中国“学而优则仕”的文官制度发生了浓厚的爱好。他们认为,在中国,即便是农民的儿子,都有希望当上总督甚至宰相。在他们的影响下,法国在大革命后参考中国科举制度,引进了竞争性考试制度,以满足资产阶级和平民登上政治舞台的要求。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有“欧洲的孔子”之称的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就非常赞赏儒家的治国思想。1756年,经过他的极力说服,路易十五甚至曾仿照中国皇帝的样子,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祭奠土地的仪式,在欧洲引起轰动。

不可否认的是,在18世纪的“中国热”中,欧洲也曾出现过一些盲目跟风的情况,但这次热潮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鸦片战争前后,随着中国的日渐衰落,“中国热”也在欧洲逐渐降温,但它的影响仍持续了很长时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欧洲大陆曾经也有过的“中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