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冰书挑战” (一)

前几日,刚刚翻阅过“”上的一些文章,“冰书挑战”,如火如荼地在各位业余作者的专栏中妙笔生花。微信呅呅地震动,某侠的@不期而至,哈哈,挑战书送上门来了。刚接到的兴奋,立刻淹没在自卑之中。书到用时方恨少,自诩空闲时间,喜欢搞点舞文弄墨,近些时间也经常发一下读后小结,可真上台面时,却发现,拿的出手的甚是可怜。幸亏某侠开恩,未作强性规定。在此就推荐几本个人比较钟意地,也算小小纪念。

《我的团长我的团》

接力“冰书挑战” (一)_第1张图片
我的团长我的团

翻阅率最高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简称《团长》。最早接触是影视剧的宣传,号称当时突破了单集最高价,各大卫视争相竞拍,笑称:按着遥控器,都能连续看完一整部。相反,对这部书最早的印象很差,一群丘八们在烟火熏染中张牙舞爪,灰头土面。连爸爸这个战争电视迷都觉得好无趣,剧情一点都不神话,除了破败还是破败,没有神枪手,没有武林高人,更没有打不死的钢铁战士。如同剧中人物对自己的描述一样:“我们都是炮灰,我们把自己当作炮灰,上级也把我们当作炮灰,塑个泥型就往战场上扔,我们只是数据,只是广播中那让人都记不住的数据。”

战争题材的书籍一直未上过名单,这是除了由于自身性别的制约,也有内心中对过于灰暗历史的躲避。我们都只在意结果,终归的结局是胜利,可胜利的背后是多少次的败仗和付出。那些都是鲜活生命,年纪轻轻,胜于屏幕之前的自己。没有人会提及起小人物的故事,仿佛一切都是将军们的筹码,如同科普频道中“微观战争”中几个纸质人形的沙盘标志物。

外公曾是抗美援朝的普通士兵,他沉默寡言之中,也偶尔会透露出对战争的厌恶。那时条件已经好了很多,去前线都是火车,不用几公里双脚受难,可要知道,那火车不是我们现在想象中的载客列车,那时只有装煤装货的列车,一个排,甚至一个连,或者更多,不管愿不愿意,都得蜷缩在狭小的空间里,除了铁片间的缝隙,大家都看不见外面的风景,只知道自己将从祖国的最南端到达几千里以外的北国,那里等待他们的,将是一条望不到边的大江,甚至可能永远都跨不回的大江。书中,那是一帮在国内被打的七零八落的散兵游勇,当他们开始缅甸征途时,这也是这般情形吧。借着文字,更加体会到战争带给外公是怎样的感受。

如同所有真实的故事,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战争是用鲜血及生命记录的。外公说过,有好几次,陌生的战友就在身边死去,有时完整,有时毫发无存,曾经有一个小兵和他一起争过一个防炮坑,外公老实,争不过,只能悻悻的离开,可是还没多走几步,一发炮弹就落在那里,等硝烟过去,剩下的除了弹坑,什么也看不见。也许,外公的耳聋也是在那时候落下的病根。小时候不懂,以为外公就是这么说说,看过了书后,通过文字描述,才明白原来这些不是虚假,那是战场上司空见惯的场面,经历过炮火的人,每一个场景的背后都是无言地震撼。天为被、地为床,手中的长枪连睡觉都不可以放松,那是保卫性命的唯一武器。没人能神话,大家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普通人。

《团长》中,被失败打击得体无完肤的溃兵们,在无数次死里逃生后,拽着最后一点希望苟延残喘,因为一锅猪肉炖粉条的情谊,有打有闹,苦中作乐,又在短暂的嬉笑后,叹出无尽的悲凉,没有人愿意行尸走肉般活着,可同样也没有人愿意慷慨却有无价值地遗弃自己的生命,充满矛盾和冲突。看过了太多太多的死人,终于有一根坚挺的脊梁,坚守着信念及希望,支起一面看不见的旗帜。有人挖苦,有人拆台,甚至性命相胁,是正经也好,是嬉笑也罢,拉拉扯扯,最终变成一股脊梁,南天门上十七回决斗,南天门下的秘密反攻,总有那么一股劲让人在阅读时也不敢丝毫放松。写着写着,突然联想到了,最近阿里上市写给核心成员的一些话,心境不言而喻。    

总结来说,这本书对自己而言,太过精彩,这就是为什么反复读过不下10遍,依然未能动笔留下些什么的缘由。每一章节,每一段文字,虽然讲的是故事中的人物,但却让阅读者也不禁深思反虑,有多少影子在生活中上演,怎么做,怎么行,尽在不言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接力“冰书挑战”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