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寸感源于实事求是

中国有句古话,做人做事要有分寸。分寸是什么?我理解,分寸就是一种感觉,一种灵活应用实事求是的感觉。这两天看到一个段子:

甲: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的事情?

乙:没有。

甲:绝对没有?

乙:绝对没有。

这是分寸感的悖论,虽然是冷笑话,但道理深刻。

那么,在管理中又如何把控这种分寸感呢?我个人经验体会如此,一是弓不要拉的太满,给别人留有余地;二是什么鸡下什么蛋,要实事求是,不能刻板、死板。分别举一例,如下:

我早期是研究船舶靠泊技术出身,自认为对实操的靠泊技术了如指掌,成竹在胸。所以,一次与所管子公司一个生产经理就该公司一个泊位靠泊一条船是否具备可行性进行了技术较量,我认为可行,要求给予安排,为公司争取利益。他认为不可行,有安全隐患。就在这种僵持中,主管我的领导送了我一句话,也是我一生成长的印记——弓不要拉的太满。当时,我忍受委屈,从了。然后,主动跟对方商量新的靠泊方案,从其他层面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事后回想,要是当时我坚持了自己的决定,强行安排其执行我的靠泊方案。也许最后实践证明我是对的,也为公司争取了利益。可是,对方却有可能在未来的事情上下绊子,给我的工作制造隐患和困难。所以,有时候你不得不委屈自己的正确判断,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想办法找到一条执行团队可以充分理解的方案,否则,你有可能是对的,但依然要陷入绝境。所以,弓不要拉的太满,否则,崩断了会伤到自己,别人看笑话,却成就不了组织的事情。

但人在职场,做事情也不能没有原则,而是要实事求是,合理地根据你所处的环境正确地运用原则。比如,我们代表集团考核分子公司,正常情况下,我们会从质量、效率、服务去安排考核,每个月都有奖惩。但遇到某一个月由于市场原因,大势影响,整个运量断崖式下滑,部门一个具体负责考核的伙伴还在狠狠地处罚,结果就激起了大家的反感和憎恶。这个伙伴很委屈,就过来找我说,“我是严格按照规定办理的啊,为什么大家都不理解?”我问他,“你听说过病急乱投医吗?”人在受到威胁的时候,都是需要寻找出口的。在管理过程中,协调的对象是人,所以就要从人性出发去实现管理目的。我们考核的目的是刺激生产单位积极努力,改进工作方法,创造高效率和优质服务,而不是为了考核而考核。只有不忘初衷,方得始终。

后来,我就跟那个小伙伴商量,我说,你看看,这个月各个生产单位都很尽力,且创造了好几个高效率的装卸案例,他们的积极努力已经被激发出来了。而且,由于业务市场问题,业务量降幅大,他们自身压力也很大,本身的绩效就比较低,这个时候,我们只要达到了考核目的就行了,何苦火上浇油,激化矛盾呢?我跟他商量了一个办法,我说,你回头在月度考核通报中,将所有小的扣分瑕疵都去掉,加上一段鼓舞人心的话,大意是说鉴于市场行情影响,运量大幅下滑,但各生产单位积极拼搏、奋勇争先,在装卸工艺改善和服务品质提升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特给予相应奖励。这个时候,在大家都处在情绪低谷的时候,我们不妨抓大放小,实事求是,以结果为导向,就其闪光点予以奖励,那么,反而会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如果一味地照搬照抄,接着处罚,只会火上浇油,激化矛盾,造成部分人破罐子破摔,那么就失去了考核的意义。

所以,在管理协调中,要特别注意分寸感,基于实事求是和结果为导向的分寸感。形象来说,就如同部队手枪射击法则:

端的不要太稳,握的不要太紧,瞄的不要太准。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寸感源于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