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规矩的孩子吃亏,以后谁还会守规矩?

不守规矩得益

两会期间,一位奇葩记者吸引了同行的眼球,凤凰记者杜平写下这一幕:

接下来发生更有趣的事情,想必大家都已经从电视直播里看到了。在傅莹回答大约第13个问题时,这位站在大厅后方的前辈不断地高喊:“我是****记者,我要提问!”主持人再三提醒他“不要喊”,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以至于后来干脆直呼其名地高喊“傅莹!我要提问!”最终,前辈如愿以偿,先是说了一段冗长的开场白,并且指挥摄影师把镜头对准他……

记者会结束之后,*前辈立即被年轻的记者们包围,至于他说了什么,我无从得知,但感觉到他显然已经成了这次记者会的新闻人物……

我想请大家注意的是大会主持人如何对待这样一位不守规矩的人——主持人显然不愿意看到高声喊叫的行为,但他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呢?他在众多按规矩举手的记者面前,让奇葩记者如愿以偿,主持人的行为在守规矩的人面前,让不守规矩的人得到了其他人都想得到的机会,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于是乎,这样的人可以如愿以偿,还成为新闻人物,成为网红,成为年轻人追逐效仿的人物。每个人都是天然地趋利避害,如果守规矩的结果是吃亏,谁还会守规矩呢?



不守规矩成习惯

一位广州的朋友曾经说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她到香港旅行,站在出租车候车区排队,当轮到自己时,突然从旁边斜刺里冲出一群国内游客,拉开车门就要上车。我的朋友当即和他们理论起来,这位朋友说的是粤语,游客以为是位香港人,立即气势汹汹,叫嚣说香港人看不起大陆客。

近年来,各大媒体都在口径一致地宣传外出旅游的文明行为,抨击那些丢人丢到大陆境外的中国游客。可是,如果在内地一直遵循的是丛林法则,是越哭越闹得到好处越多,寄希望于这些人到了国外,立即改变习惯,扮演起文明人,难度也太大了。

即使能够成功扮演,这种行为又是一种多么虚伪的表现,随着国门打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他们的看法不会因为这种一时的表演成功而改变,反倒是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大约十年前,一家外企的中国办事处从总部调来一位德国工程师,从机场接过来后就直接来找我。

办事处的兄弟对我说:“刚刚从机场回来,老德吓死了。”

我问:“怎么了?”

“我们开车的兄弟变线抢道比较多。”

大约一年后,再次见到这位兄弟,听说这次是老德自己开车来的,我问:“哦,他不是吓死了吗?自己还敢开?”

“嘿!现在他开车最猛了!”



不守规矩可以牟利

最近又一位医生被害了,目前外界的评论倾向于将事件独立起来看,在外界似乎也获得比较多的共识,医疗界的反应和外界却是有很大差别的,外界对医护人员在此事件中的情绪并不了解。近年来,一门新兴行业叫“职业医闹”,已经成为了十分赚钱的行业,他们受雇于医疗纠纷的患者方,与患者家属一起,采取在医院设灵堂、打砸财物、设置障碍阻挡患者就医,或者殴打医务人员、跟随医务人员,或者在诊室、医师办公室、领导办公室内滞留等等,以严重妨碍医疗秩序、扩大事态、给医院造成负面影响的形式给医院施加压力,从中牟利。这在法治社会,本应得到严惩的行为,现在却成了营生牟利的行当,可以相见,医院高层以及法治部门是如何处理这类事件的。

医疗界眼看着规则不能保护自己,却受限于体制内,穿鞋的斗不过光脚的。守规矩的,被骂了,被打了,忍忍吧;又哭又闹,打打杀杀的,可以牟利,这规矩,谁愿意守?屡屡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吞,吞多了,就会吐,陈仲伟事件,是基层医护人员集体情绪的宣泄。



面对不得不守的规矩,可以如何选择?

近年来,儿科医生大量流失,上海、广州一些中心医院已经陆续出现儿科停诊,无法维系的状态。


守规矩的孩子吃亏,以后谁还会守规矩?_第1张图片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的主管部门绝对是有应对措施的:


守规矩的孩子吃亏,以后谁还会守规矩?_第2张图片

英明的主管部门在做掉儿科的同时,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科室了。


守规矩的孩子吃亏,以后谁还会守规矩?_第3张图片

此外,组织还决定,降分录取医学院学生。

医生已经开始撤离,剩下的也会越来越难以支撑,在医疗资源本已匮乏的今日,将来会更加匮乏,所以,

我决定即日起爱护身体,不上医院,不给组织添乱;不上百度,不给骗子可乘之机;响应号召,坦然面对生死。指导孩子择业时,鼓励她远离医疗界。


守规矩的孩子吃亏,以后谁还会守规矩?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守规矩的孩子吃亏,以后谁还会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