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富贵,不是代新闻哥的班,只是想跟大家聊聊跟父母吵架的那些事儿,毕竟,春节向来是个吵架高峰期。
因为看了上一期的《奇葩说》,被蔡康永戳了心。
“与父母的观念不合,子女该反抗还是要保持沉默?”
这是上一期节目的辩题。
对蔡康永来说,往日的争吵落到如今的回忆里,只剩下后悔。
节目中也有观点说,跟父母battle争论,才能增进彼此的理解,让父母了解年轻人在想什么。
或许现实更容易变成子女对爸妈生活的指指点点,而年轻人那种评头品足的样子其实挺傻。
就富贵而言,随着年龄渐长,反思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当年自己年轻气盛、真理在我,对父母的陈旧观念嗤之以鼻的样子,很可笑。
也给父母带来很多伤害吧。
曾经,真心觉着父母又土又傻又顽固。
大概是从经济独立之后,富贵假期回家与父母总免不了几场争吵。
原因无非是看不惯他们身边乌七八糟的朋友;
为什么要看倪萍主持的《等着我》那种煽情的节目;
为什么喜欢看东北三观不正的老年相亲节目,不讲感情只问退休金;
为什么那些一看就知道是忽悠的街头膏药,还买个不停;
为什么我工作稳定赚钱还成,非得叨叨着让我去考个公务员;
为什么手机支付那么方便,干嘛还要用皱巴巴的钞票……
似乎他们的价值观方方面面跟我作对。
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过年给爸妈买东西也能引起一场争吵。
你本想开心消费,为所爱的人花钱,希望看到他们的笑脸。可经历过苦日子的爸妈永远把省钱放在第一位,别买嫌贵。你坚持花钱换来的只是他们对你大手大脚的指责。
结果只能不欢而散。
或许说来残忍,彼此吵了又吵,富贵心里剩下的,只有对父母的傲慢和鄙视。
正如同这期节目里辩手邱晨所说,以为爸妈的观念旧了,老了,不如我,无休止的争吵也就开始了。
认为爸妈蠢,所以才会尝试改造他们。
那时,富贵坚信我可以。
我可以用自己的观念压倒父母。
我可以强力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
我可以让他们摆脱愚昧过上现代人的生活。
……
之所以坚信,是因为觉着自己是对的,就像那个熟悉的调调:为他们好。
父母往往不认同,双方只能吵。
他们口才不如我顺溜,最后只能生闷气。
只不过争吵收效甚微,父母可能更顽固。
毕竟叛逆不只是青春期的专利,父母也会叛逆。
这不就是富贵的爸妈吗?
你让他们往东他们偏往西,可富贵我当时真心觉得是为他们好。
自己只能一边感叹人的观念就像一座大山,根本推不动,一边加深着对父母的鄙视。
或许有人还会心中默念“父母皆祸害吧”。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带着优越感回家的春节,试图改造他们的野心,带进家门的只有伤害。
后来,自己才明白,父母其实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因为我们似乎很少主动去了解他们,如果知道他们的过往,或许也能发现,走过苦日子能到今天的他们,那些长久的生活经验,才是有效的。
如同李诞所说,他们的经验,在那个年代才是先进的。
他们吃过苦,所以对倪萍煽情的主持风格很受用;
他们受过穷,所以知道婚姻中并非爱情至上;
他们相信现钞,因为经历过不安定,拿在手里的钱最安全;
他们节俭,因为他们的人生有太多起伏不定;
即便身边的朋友都是那些宣扬重男轻女的老顽固,也因为重男是那个年代不得已的选择。
他们的观念并不顽固,反而是他们得以生存至今的保证。
想要说服一个人,很难,用自己的价值观改造他们更难。
而争吵,只是因为缺少理解。
他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才最安心,非要逼着他们与子女的观念一致,变得与那些老朋友格格不入。
图啥呢?图他们顺应子女后,我们的一时之快?
家庭的争吵变成了职场上的胜负对决,而无休止的争吵,到底是父母固执,还是我们做子女的固执呢?
其实本不该这样。
亲人之间,退让和沉默反而更是尊重。
我们这个社会变化太快,或许只有小孩子才会天真的要求所有人都观念统一吧。
现在想起来,那几年父母应该也挺头疼我春节回家吧,谁愿意自己的生活被别人说三道四呢,养大的孩子现在成大爷,头大。
子女只要时刻提醒父母玄学不靠谱、理财也有坑、传销是套路就够了,有什么资格改造父母呢?
如今,富贵也只是把新闻哥的科普文章分享给他们,只要他们不受伤害,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终究还是父母的自由吧。
很多人或许都暗暗规诫自己,要在自己孩子面前做个开放包容的父母,只是没注意到,当面对自己的父母时,却成了没耐心且更加固执己见的子女。
如何弥补此前富贵造的孽呢?或许只有大红包了,自己的错误终究要自己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