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发现”的过程——《天窗》教学反思

随着一声“下课”,今天与孩子们共同阅读《天窗》的课堂落幕了。

回想这节课,从准备、整理、研磨到今天的课堂,一路走来,最大的收获是深刻地领会到“课堂,是发现的过程”这句话的意义。

备课——发现之初

正如学生上课之前要预习一样,老师上课之前都会反复读课文研究文本,这是课堂的“发现之初”。老师要去努力发现文本的设计意图,将文本的每一句话细细品读。老师先把文章读懂读透,才能把课教好。

如果备课的时候发现有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那就太好了,我们要立刻刨根问底查找资料,一定不要带着似是而非地感觉进课堂。

例如《天窗》这篇课文是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为什么排在这个单元?这个单元的整体目标是什么?本课要将孩子的视野引向何处呢?

通过备课我知道了这个单元主题是“名著之旅”,《天窗》是我国现代作家茅盾笔下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以作者儿时的生活为题材,生动地再现了孩子们透过天窗,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景,含蓄地揭示了“想象”和“创新”的主题。

如此,我便领悟到要从文本中发现能激发孩子“想象”的契合点。

磨课——发现“取舍”

每当课前整理资料推敲教学方案的时候,总会想到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虽然上一节课远没有“治大国”那般步步为营,但是“油盐酱醋”同样要恰到好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打磨一节课,就是反复琢磨,反复推敲的过程,磨去“虚浅多余”的,才能打磨出一节扎实稳健的课。

经历了备课之初的广泛搜集阅读材料之后,就进入了整理阶段——课堂只有四十分钟,在这四十分钟里哪些是要突出的重点,哪些与本课的中心关系不大,必然要面临取舍。

还以这次准备《天窗》一课为例,搜集资料的时候发现《天窗》中既有对孩子的心情描写,又有借助“天窗”以“小”见“大”;既有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又有极富哲理的思考……名著之名就在于作品经得起不同人群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解读,然而老师发现了这么多“点”,难道都要在这一节课中竹筒倒豆子一股脑塞给学生吗?

显然不可以!

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也抓不住!

所以在整理素材的时候要学会删繁就简,“舍去”与中心议题无关的,“取来”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就可以“得到”我们所期待的结果。

“取舍”的过程说来容易,实则极其艰难。因为每一处“发现”都会感觉那样精彩,每一个方案都有自己的心血,甚至每一环设计都有过自己或前人成功的经验,而且,舍得多了心疼,舍得少了课堂重点还是不够突出,所以说,“舍什么”“舍多少”真是一个技术活儿!

还好,在李校长的帮助指点下我懂得应该看准“想象”这个主干,舍去其他细枝末节。

课堂——发现之旅

如果把课前的备课磨课比作开胃小菜,那么课堂就不啻为一桌盛宴。绿色的生态课堂应该是一场充满了发现的奇妙之旅。

首先,课堂上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领、同学的交流中有所发现。学生们应该发现什么呢?

1.发现自我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就要围绕课堂中心设置不同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展示的机会,在展示中发现自己的能力。

比如小学语文课堂讲究“读”,而学生读书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孩子可能读得声情并茂,有的孩子可能读得通顺流畅,当然也会有孩子读比较长的句子就显得比较吃力——但是,课堂不是能力强的孩子独有的舞台。作为老师所能给予孩子的是把展示的机会公平地分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读的时候发现,原来“我能”!能参与!能读下来!能读得更好!

2.发现认知

真实的课堂体现了学生“学”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所以,课堂上学生们要发现新的认知。

“认知”这个东西说起来很平常,就是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嘛!但是等到人们去交流的时候就会发现,对于同一个事物人们理解的层面是不同的。所以人们要想把一件事说清楚就是建立一个概念。

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活动通常是透过交流对问题的看法来实现的,对问题达成了共识就说明孩子们收获了新的知识。

比如讲读《天窗》的时候,我从“大人们眼中的天窗”“孩子们眼中的天窗”“作家眼中的天窗”三个层面来理解课文。通过读课文学生们很容易就发现了“大人们眼中的天窗是用来采光的”,但是学生们却不知如何概括“孩子们眼中的天窗”有什么意义,后来分析了两个“这时候”孩子们发现了,原来天窗可以在孩子们感到失望的时候给孩子们小小的补偿,所以天窗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慰藉”,而且在“地洞里似的屋子里”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天窗在孩子们眼里只是“慰藉”吗?小小的天窗会使孩子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让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在想象中展开——天窗在孩子们眼里,是通往想象世界的那扇神奇的大门啊!

3.发现兴趣

如果说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我们的课堂就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标。

课堂不能让学生“高高兴兴进去,垂头丧气出来”,因为总是“垂头丧气”的孩子会对课堂失去兴趣、对学习失去兴趣。

课堂应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对学习活动充满信心兴味盎然。这样一来,老师的评价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的课堂上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读课文,出现了很多错误,但是因为老师的一句“我要表扬你的参与意识,咱们慢慢来,相信坚持勇敢地展示自己你会读得越来越好!”不但这个孩子露出了笑脸,其他孩子也深受鼓舞。

其次,课堂也是老师发现的过程。

发现生成

课堂总是会有新的生成,所以,课堂不是老师设好了“圈套”等学生去“钻”,而是老师一路引领孩子“发现”的同时也收获自己的“发现”。

要想发现课堂的生成,老师要静心倾听孩子的发言,真诚地与孩子交流。

发现遗憾

有时候遗憾也是一种收获,发现遗憾才可以避免重复遗憾,才会有“下一次”的超越。所以,课后认真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今天写下这节课的反思,为自己记下“发现”的同时,也记住了下一次的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堂,是“发现”的过程——《天窗》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