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聊一下山东聊城的凶杀案

一起杀人案。

杀人者,于欢,22岁。

死者,杜志浩。死前正与其他10名催债人,用尽手段羞辱于欢的母亲,逼她还债。

如果催款人没有做出侮辱女企业家的行为或许悲剧不会发生,如果女企业家能够通过正规渠道借款或许悲剧也不会发生……一个刑事案件,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民营实体企业的融资难题,也折射出经济大环境下的人性与悲欢。


陈志武先生曾利用清代1732-1895年间近5千件命案记录,对民间借贷双方关系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借贷纠纷引发的命案中,一旦借贷率高于0,被打死方为贷方的概率超过借方,而且利率越高,贷方死亡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这个研究实际上对“刺死辱母者”案仍有启发。

抛开事件本身,这场催债血案从侧面反映了地方实体经济——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窘境。银行贷款门槛高,资本又不关注创新能力弱的地方实体经济,苏银霞被迫去找高利贷,却意想不到跌入了“深渊”。

聊城事件发生时,我相信很多人的情绪是激动地,高昂的,你会发现,其实以往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我们是不是在绕着这样的轮回继续不停变换呢?例如王宝强离婚,郭德纲曹云金互撕等等,其实我们有时候不是真的决定谁对谁错,而是在选择自己的立场。扪心自问,真相真的重要吗?对这个世界而言,情绪的立场超过了事实,所以被称为后真相时代。

过去,我们总说真理越辩越明,基于事实的论断总是有对有错,但是现在是看到的事实不同,认知层级不同,是非对错很难定论。你觉得你应该去找什么样层次或者圈子的人来支持你的观点和认知呢?

我们总习惯用道德去评判一个是非,最后却发现我们的支持的人道德却出了问题,于是我们失去对所有支持的认同,变成了冷漠的人。

社会上的每次热点新闻,总是经过大规模固有模式的炒作,在某些特定时刻得到我们心中价值观的认同,经过一系类的折腾,我们会发现我们又要一手推翻以前曾经坚定无比的支持。

反思:我们还需要再次受到别人的煽动吗?

1、不用道德的标准去评判一件事是非对错。

2、不再第一时间去选择立场。

3、冷静的看待事情的发展。

4、拒绝轻信、狂热、盲目、冲动。

5、理智对待各种冲击我们价值观的事件。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聊一下山东聊城的凶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