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城市人心冷漠,是太多人不懂求助!!!

为什么遇老人摔倒不扶?为什么小悦悦在路上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是人心冷漠?还是激发了某个大众心理学开关?

1964年3月的某一天,凌晨3:00左右,29岁的基蒂·吉诺维斯(Kitty·Genovese)从她工作的曼哈顿酒吧下班回家,她把车停在了基尤植物园的停车场内。

她下车向自己的公寓走去,她的公寓位于一个安静的、中产阶层社区内,有着极低的犯罪率。

工作了一晚上的基蒂当时可能只想快点回家休息,但是她最终也没有躺在自己舒服的床上。在她走向公寓短短的路中,遭到了一个持刀男人的恶意袭击,并试图实施强暴。


不是城市人心冷漠,是太多人不懂求助!!!_第1张图片
基蒂·吉诺维斯(1935.7.7-1964.3.13)

据后来警察的调查和媒体的报导,宣称整个袭击过程共持续35分钟,凶手在这期间对受害人断续实施了三次暴行

然而最惊人的是《纽约时报》报导说在案发当时,一共有38名目击者都没有对受害者提供任何援助,甚至都没有打电话报警。直到凶手最终逃离现场后,才有一人拿起话筒拨打了911。

从整个作案手法来看,这场谋杀是每年发生在美国的命案中极为不起眼的一例,但却因为38个目击者的冷漠,成为了美国最有名的社会事件之一。

以至于后来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在基蒂·吉诺维斯的事件中受到启发,经过试验发展出了一套心理学理论,叫做旁观者效应,即危机现场中人数愈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反而愈少。

在多数旁观者在场的突发事件中,人们心里总会萌生这样一种想法“在场这么多人,总会有人伸出援手的,我何必出这个风头,又何必趟这趟浑水”。

这样的想法降低了旁观者的道德负担,提供帮助的动力也大大减弱。最坏的情况,是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这种现象同时也叫做责任扩散现象。

估计没有人打心底去相信这套所谓的理论,但不幸的总是发生类似的事件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和普适性。

在中国,两岁的小女孩小悦悦在路上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

在近似的实验中,如果目击者只有一人,施救的概率是89% 。而人数越多,施救的概率越小,三人以上概率下降到33% 。如果是十几人,概率下降到13%。


不是城市人心冷漠,是太多人不懂求助!!!_第2张图片
目睹谋杀案的目击者,当时大都住在这栋楼房之中

正是太多人目击了,导致激活了从众心理。每个人都在观察其他人的反应。

在上述实验中,如果故意安排三个人,做出漠然的行为。提供帮助的概率下降到7%。

当人们遇到紧急情况,一旦围观的人数较多,就会激发从众心理。这时候如果有人站出去,连锁的,提供缓手的人会越来越多。

但更常见的,是多数人选择冷漠,导致保持冷漠的人会更多。

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与人性关系不大。实际上把这些人抽出来,单独目击紧急事件,提供帮助的概率不会低于80%。

城市与农村相比,第一城市人口稠密,因此当人们目击到紧急事件时,和其他人一起看到的可能性更大。

第二城市居民认识的同市居民的百分比远远低于乡镇居民。因此目击紧急事件时,城市居民更有可能是处在一群陌生人中间。

所以 ?

要怎么做才能增加获得帮助的机会,打破这个窘境。

第一,喊叫不一定能让过路的人帮助你。喊叫的信息比较驳杂。可能是家事,可能也不够紧急。你最好使用“救命”这样的字眼。

第二,指定你的求救对象,从人群中挑出一个人来,盯着他,指着他,直接对他喊:“你,穿蓝夹克的先生,快救救我。”要把他摆在救援者的位置,让他准确的知道,是他而不是别人有责任提供帮助。

第三,就这样快速点兵点将。从蓝夹克的先生开始。例如出了车祸,点这个蓝夹克,叫他帮助你起来。点另一个牛仔裤,叫他叫救护车。

所有科学证据都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你将迅速得到有效的帮助。而且只要帮你的人超过一两个,剩下的人也会根据从众心理,快速加入进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是城市人心冷漠,是太多人不懂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