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大学那会,我还算是一个比较好学的人。看到大学图书馆里有那么多没看过的书,真是兴奋极了,想着要把它们全部都看一遍。我们都知道,图书馆的书架是按类别的排的,历史类的一排书架,哲学的一排书架,经济金融的一排书架,文学类的一排书架,等等。于是我就按顺序,一本本地挑着来看。看得不亦乐乎,坚持了好一段时间。
但慢慢地,我就发现问题了。
书我是肯定读不完的,就算我不上课天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也不可能看完。更关键的是,这样其实是没什么效率的。
没效率并不是说看得慢,我其实是一个看书速度很快的人。而是看了之后并没什么实质性的效果,看了基本上算白看。为什么?因为没什么目的性(因为目标就是只是看),那自然就谈不上什么收获。于是我开始体会到,没有具体目的去做一件事,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
正如《重生》里所说的,我们的知识其实是分很多种的。类似于 “鬯”这个字究竟什么意思,怎么读?;- 贾平凹的名字里,第三个字读作 wà;- “知识就是力量”究竟是谁第一个提出的?其实并属于什么重要知识。
我看了很多书,无论是历史类的,心理类的,还是地理类的,基本都忘记了。一是以为看到的都是没有“繁殖能力”的知识,二是我根本就不需要用。
它是一种需要的时候去搜索查一下就行了,花大量时间去通读,基本就是在空耗时间。
于是之后我每次去看书,首先就给自己定下具体的目标,看完之后强迫自己必须写下一篇能将看过的内容应用出来的文章。之后的看书效率就大大提升了,看书的数量是少了,但收获提高了。
慢慢地,我有发现了一个问题。
我开始省悟到,看书不是一个目的,只是一个手段和方式,目的是要完成或创造出某种价值。所以事实上,我们也可以说,学习是一种支出。
为什么我说学习是一种支出?因为学习是需要我去花费时间,精力,金钱的一种行为,这不就是支出吗?!学习是我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是付出的成本,只有我们达到了目的,才算是收回成本获得利润。所以说如果我们学习到的东西,不能(或者不会)拿出来用,那么就是赔本生意了。
因此啊,比拼每年读了多少本书其实没有意义的,你见那家企业会比拼谁的成本支出多的?比拼产生了多少价值完成了多少目标才是有意义的。
我们做一件事,都应该先学会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去执行。思考是有技术的,《重生》便是一本讨论思考的技术的书,探讨的是——思考如何去思考。
只有你掌握了如何思考的技术,你才能在实际思考的时候有效率。《重生》里写的,都是我们日常里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的事情,而会思考和不会思考,带来的差距的是巨大的。同样的事情,同样的问题,如果建立在正确的思考之下,抽丝剥茧,那就比较容易捉住规律,举一反三。
《重生》里总结出了的思考原则,很有参考意义。
比如说,完事不应只看表面,很多人就知会按流程按规则办事,而不深入看看做事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就是行动流于表面。要习惯性地去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重生》里有一篇是说自己为什么从不跟人争吵的,细细体会,便是这样一个道理。
又比如,关于对新事物的接触。《重生》提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我们要学着把自己的大脑当成一个操作系统,你要不断地去升级你这个操作系统。
作为一个操作系统,你需要解决BUG——更正你过去错误的观点;
作为一个操作系统,你需要升级你的功能——专业化你的技术,做到更好更优秀;
作为一个操作系统,你需要添加新特性——接触学习新知识,把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变成你”知道你不知道“的;把你”知道你不知道的“变成你”知道“的。
以前看过一本书《枪炮、病菌与钢铁》,关于人类社会的命运的不同,也同样让我明白一样事情——你接触的东西越多你就越有机会获得进化的优先权;你越能组织你的力量,你就越容易成为征服者。
《重生》的最后一部分,说的是关于理财方面的思考。在我看来,可以总结成2点:
1.数字化管理:准确的管理和控制你的现金流,准确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要能将它数字化;
2.价值投资:理财不是省钱,要将你资金投资在能提升你的价值的地方。
思考是很重要的,而懂的如何去思考则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