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车找座位一事

常看凤姐所推崇的国民圣经《读者》里的励志小故事,对一个故事的印象颇为深刻,这个故事被多番转述和不同的人的讲述之后,在我这不痛不痒,不温不火的发酵着,处于一种既想为这个故事叫好,又想给这个故事找茬的一种慢性纠结的心态之中,虽然隐隐能觉察出它的不妥,又像雾里看花一样说不出所以然来。今天看书看到另外一个关于自我独立的故事,才终于明白到我自己想说的是什么,我纠结于何处,顿生一种如厕后的痛快。现在我也给你个痛快吧,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年轻人在列车上找位置,找了几个车厢就宣告自己找不到位置就站着承受旅途的煎熬,一个旁观的老者就大义凛然的告诉年轻人自己总能在列车上找到位置坐下的秘诀所在。那就是坚持不懈的寻找。故事到了这里非常自然的带出了年轻人的自我反省和决心要把事情坚持到底的一种启发和自我宣告。就是对这个五脏俱全的励志小故事,我出于一种天生反叛和质疑的美好精神,很想找一下老人家这条发人深省的启示或者是方法背后的一些限制条件,和这个经验无法成为真理的区域。首先,这趟车要足够的长,有足够多的可能性让年轻人去寻找空闲的座位,第二点,被大家自动忽略掉的是,这年轻人最好不要逃票,换句话说要具备上车的资格,这样找座位才能是可能,在说完这些有道理的废话之外,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也是让我最有感悟的一条是:在满足了以上条件的列车上,你想找到位置坐下,先要问一个问题——你要找的是几个人的座位。我曾经去过斯里兰卡旅游,坐当地拥挤的高峰期的列车,我和两个同伴结伴而行,我谨记这个我看过的故事所教授的经验方法,从第一节车厢走到了最后一节,但是我依然没有坐下,不是因为一路走来没有发现空座位,而是我找不到三个人连在一起的位置,甚至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座位都找不到,最后我们只好分开坐,才找到位置坐下去了。

这个可以对人生做事有启发的故事已经具备了和人生有参照性的特点,一人生的列车足够长,有足够的可能性,二活着的我们都有了上车的资格了,而我觉得最具有象征意味的是在坐车的途中我只能找到单个的座位,完全无法找到相连的位置。当然如果你买的是坐票,又是预订的,不是在高峰期中途上车的人,你当然可以找到相连的座位。但要以人生作为隐喻的背景,那么拥挤的高峰期的列车厢就是作为映射这个具有高竞争性的现代化社会的必要背景,而中途上车没有任何预订座位的乘客就是注定要经历人生无常定数的我们。所以这对我的启示是在如此拥挤的社会,在时间如此窘迫的人生中,我们能独善其身已经是功德无量了,已经无力找人和我们连坐了。而你想让你同伴的人真正有歇息的机会和自由的空间,也唯有放手让他们坐在与你不同的地点,不能强求他们时刻与你连坐。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古代的一种刑罚制度也叫做连坐,这提到的连坐和古代的连坐一样何尝不是一种惩罚呢?人的成长都需要独立性,剥夺了自我成长的空间被强迫和不同于你的个体拥有和你不同个性和心理体验的人强行发生不能连接的身心的捆绑,那你永远找不到属于你的那个位置。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同一性的成长就在于那点专属,那个独立的位置。有了那个自己专属的位置,就不会有了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如此这般的呻吟。

就不会像在列车上拖家带口的父母和孩子,找不到位置让全家人坐下,让同伴坐下就委屈了自己,让自己坐下又对同行之人心生愧疚。这里的同伴换成父母孩子都是合适的。因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果不定位为同伴之人,而定位为一方的绝对付出或索取,对座位安排毫无疑问的肯定是让孩子坐或者是让父母坐,那么这个关系绝对是一个畸形的绑架和被绑架的关系,其中有一方的自我已经被否决了,或者说他的同一性就建立在作为父母或孩子的身份之上,没有了对方的存在,自己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了。在这种关系定位之下,父母和孩子其中一方早已经放弃了寻找自己位置的权利,把自己全身心地贡献给了自己的父母和子女,在漫漫人生列车上,就只顾得上给自己的父母或子女找座位找舒适,而对自己的舒适弃之不顾了。如果坐下的人对这个被让出来的座位满意或心生感激那还好说,但如果他并不满意呢?但又由于对方的牺牲和善意而不能擅自调换座位或离座,这又会变成怎样的一种痛苦呢?那何不分开找到各自属于自己舒适的位置呢?当然也要除却那种父母或孩子的依赖性非常强,短时间内没办法分开坐的情况。但父母和孩子都是要长大的,分离是必须的,就像这个社会的拥挤和快速的变化是必然的一样。

综上所述,对于开篇的励志故事的启示,对我而言是必须加上这么一个条件的,人生的列车上你要找到自己的座位,不仅仅是要坚持不懈,而且必须是独自地,抛开负担的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上车找座位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