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的两面性

《人民的名义》已经风靡全国,几近达到了妇孺皆知的水平。国产正剧能如此走俏,大概说明波澜不惊的正面宣传下的群众十分麻木,亟需一点批驳题材让他们去振奋去闹哄,去重操国事之心。只是追剧实在劳累,每天都有着意犹未尽、抱恨入睡的感觉,苦了这些支持正版的人。然而该剧并不是想象中的完美,只是大多人不愿意半途而废,仿佛一场得不全又戒不掉的单相思,必须持之以恒咬住不放。糊涂的人容易走心,但为了保持理性和中立,这里做一个不成熟的技术分析吧。

先从内容层面看,《人民的名义》算是比较优秀的作品。也许是“体制内”生活实在封闭,以致于“围城效应”不断被放大和鼓吹,“体制内”活动始终是热词热料。由此,当“政商勾结”、“权力寻租”、“选边站队”、“裙带关联”等潜规则隐规定通过银幕比较赤条地展示出来,观众哗然,特别是那700多万行政编、3100多万事业编之外的吃瓜群众,他们一定会觉得人性的纠葛和利益的盘根原来如此繁琐,不是一件容易捋顺的事。那么“体制内”的人会说,事实大抵这样,常言说,做官是项技术活,公职远不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江湖传言。同志关系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国民有围观起哄和落井下石的普遍心态,于是大多数觉得过瘾和不可理解,其实,创作本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这次的创作,应该是低于生活、管中窥豹。人情世故关系往来在国家进程中萌发、巩固、沉淀了几千年,哪里还分得了体制内外,早就是天下一大同,所以本剧的最重要功能是反哺生活、举一反三,服务聪明的观众。

后从拍摄层面看,《人民的名义》就只能是及格水平了。剧集拖沓、选角盲目、剪切混乱、“非主流”情节过度穿插,不是我一个人在说。大概是为了筹资需要,也可见片场都存在利益权衡,那官场更无可厚非。电视毕竟是商业行为,需要拉赞助、发工资,自给自足,于是免不了拉长制作,拍到55集又预备续集,还把版权交给娱乐台,创造了一些明显不符合政治规矩的情节,呈现出娱乐化。但是为了弘扬正能量和主旋律,应当把赞助商苹果和奥迪撤下,换成民族品牌华为和奇瑞,当瑞金书记穿着李宁鞋打球,达康书记一身挺挺的海澜之家,大家可能更加认可和贴近。

然后呢,一揽子解读文章在网络兴起,大家似乎想在这里找到类似择偶、升迁、发迹的成功学,于是将一批网络写手鼓噪起来,烹出络绎不绝的鲜美鸡汤。成功学都是悬而未决的趋势和规律,唯有一点趋势和规律在剧中隐晦说明,原来成功者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可靠基础上的,然后真相大白,揭露了关于奋斗的最残酷和最虐心的社会现实,才是拍片的本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民的名义的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