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大学入学分等级,如今的高校资源分配不重出身

文/韩江

上海高校林立,现如今,除高考外,各类自主招生考试也为人才进入高等教育创造了部分条件。

然而在一个世纪前,学生想要获得深造,会受到多个层面的限制。在历史可查证的过去,上海高校的社会阶层标记明显,这种身份标签,也影响了教育层面的工作。

贵族和精英的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于1879年,由美国传教士创办。圣约翰大学从创办初就与上海中上层新兴资产阶级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其高度西化的“世界主义”教育理念,与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的社会背景相配合,同时也使其成为20世纪初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的攻击目标。圣约翰大学可谓精英气十足,著名校友有宋子文、林语堂、张爱玲、吴宓、顾维均、陶行知、邹韬奋、贝津铭等等。

1881年圣约翰的美籍英语教师卜舫济牧师开始完全用英语教学,于是这里也成了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

百年前的大学入学分等级,如今的高校资源分配不重出身_第1张图片

中产阶层所眷顾的大学——复旦公学、南洋公学等等

差不多同时期,上海还有好几所吸引本地和周边地区殷实家庭子弟就读的中产阶层大学,比如南洋公学、复旦公学、中国公学等。这些大学大多由晚清士绅自治运动所孕育的书院演变而来,却在民国初年备受经费不足之苦,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的考虑而开设很多实用课程,虽然这些大学为诸多怀有自由主义理想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教职,但在商业化和党化(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以后)的双重压力下,这些大学基本就成了城市中产阶层谋求更好生活的阶梯。

百年前的大学入学分等级,如今的高校资源分配不重出身_第2张图片

在这样的学校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非常大。以上海交大为例,在民国时期能考进交大,不是天才,那也是学霸。三天入学考,题目多如牛毛,只有写的时间,没有想的时间。碰着题目少,也是《桃花源记》译中文这种题。

九牛二虎之力跨过大学门槛后,还要受日常繁重的功课折磨。据几位交大校友的回忆,“成绩有负分”、“全班一半拿零分”、“每班后1/3者均算不及格”、“流体力学被称为‘留级力学、“65分以上都可拿奖学金”等等都不是稀罕事。

“红色学府”“弄堂大学”?——上海大学

与前两类学校相比,北伐前夕的上海大学则是民国大学中的奇葩。上海大学是 1920年代初成立的一所大学。它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因为曾藏身于弄堂,设施简陋,一度被戏称为“弄堂大学”。

这所大学在中国有着显赫的地位,其弄堂大学的散漫组织和学生自发的活动似乎是理想的化身。实际上,上海校方一直努力改变其“野鸡大学”的形象,在财务困窘之中艰难维持学校的常规,希望通过系统的正规课业培养学生的智性。

百年前的大学入学分等级,如今的高校资源分配不重出身_第3张图片

但上海大学在一个崇尚理想与热血的时代,凝聚了一批志士仁人,造就了一代精英。

100年前的魔都人们根据自己家世阶层选择不同的大学。然而精英学校未必能永葆贵族地位。受社会中层青睐的大学虽然竞争强烈,但治学严谨,功力深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断挣扎,影响力日益显著。还有一些大学顺应时代而生,特色鲜明,如当时的上海大学和黄埔军校,但其存留时间短暂,最后不得不随着时代潮流而被淹没。

短短一百年间,沧海桑田,曾经的“东方哈佛”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影响力渐渐减退,在课业以其严厉要求“折磨”学生的复旦公学和上海交大等一批高校的院系之间不断合并分裂,慢慢形成了如今上海名校的格局。

机会依然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经历岁月洗礼,教育体系也在发生变化,通过进入高等教育范畴,掌握知识进而改变命运的途径,越来越多。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一个世纪前的大学生活》 叶文心 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年前的大学入学分等级,如今的高校资源分配不重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