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不是每件事都懂,但还是相信,等到很久以后,
等到世界的终点,等到每一个冬天变成春天,
一切都会走向美善。
——丁尼生(英国诗人)
多年以后,当人们回想起2020年开年那段抗击“新冠”疫情的日子,他们会说:中国,仿佛被暂时摁下了暂停键。
1月20日,很多人会铭记这个时间点。
这一天下午,在国家卫健委举行的发布会上,两天前刚刚就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的钟南山院士明确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存在“人传人”、有医护人员感染,并呼吁“现在能不到武汉去就不去,武汉人能不出来就不出来”。
当天晚上9点30分,钟南山接受央视评论员白岩松采访时,再次重申“人传人”,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疫情的严重程度。
随后,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逐步出台:
1月23日起,武汉、黄冈、鄂州等多个湖北城市陆续宣布“封城”,限制公共交通出入;
同日,广东、浙江、湖南三省率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其他省市陆续跟进。
这意味着,各种可能导致疫情蔓延的聚集性活动将陆续取消:庙会、红白喜事、看电影、看展览,等等。
不要出门!不要出门!不要出门!人们响应号召,安静地宅在家里为社会做贡献。
正如上海医疗救治组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所说,进入了一种“战疫”状态——
“现在开始每个人都是‘战士’,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在战斗啊!你觉得很闷吗?病毒也要被你‘闷死’了。”
而出门戴口罩也成为“战疫”时期的一种标配——这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
尽管各种不适,但人们恐怕得设法习惯不戴口罩形如“裸奔”的新日常。(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就像学者齐泽克所说,口罩提供了一种匿名性,“以及对社会压力和社会认同的解脱”。)
“大流动中国的暂停时刻”,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的学者们在进行线上集体研讨时,如此描述当下的中国。
他们认为:当前“封城”、交通管制和禁止群体性活动,更多体现的是社会交往的“暂停”,物资、信息和能源的输送依然正常,这是技术发达和物质丰裕的体现,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但“暂停键”显然不能长久为之,社会的持续正常运转,依然需要恢复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疫情带来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人员的流动变少了。
除夕到大年初六这七天,是春节期间出行人数最多的一周,被称为春节黄金周。
根据交通部的数据,1月24日至1月30日,全国出行人数为约1.52亿人次;而2019年春节黄金周,出行人数为约4.21亿人次。
也就是说,疫情背景下的这个春节黄金周,十个国人里只有一个出了门,堪称“史上最冷清春节黄金周”。
近期也不要出国了——鉴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次疫情归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截至2月3日,有62个国家对中国人采取入境管制,美国、新加坡禁止从中国来的人入境,签证全面暂停;22国航班暂时停飞或航线取消。
如果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SARS)疫情,会发现此次“新冠”疫情给人带来的感受更深,痛感更强。
春节成了“春劫”(对旅游业者来说,应该叫“春运退订周”)、国际上对中国采取入境管制,正是疫情这只“黑天鹅”带来的后果。
按照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的说法,未来旅游业将面临三个月绝收期、三个月恢复期,如果以绝收期收入减少60%、恢复期收入减少30%来计算,他认为,全国旅游业预计损失近3万亿元。
对于绝大多数中小旅游企业来说,“活着”将是2020年的最大要务。
损失惨重的,还有餐饮、酒店、航运、商务等服务业。
广东餐饮协会的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春节期间餐饮业萧条,有30%的持续营业企业同比营收下降5成以上,其中30%的企业收入几乎为零;
未来如果企业面对的成本压力及客流、现金流严重不足的困境无法解决,可能在一两个月内引发闭店潮。
经济学者许小年认为,此次疫情给第三产业带来的影响,可能远超“非典”时期,理由是:第三产业占国内GDP逐年升高,2003年为约40%,2019年达到约54%。
自我隔离中的武汉人到底过得怎么样?日常生活的运转正常吗?除了通过“蜘蛛猴面包”“林晨同学”等网友的短视频、Vlog及文字记录,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来了解武汉人的日常。
饿了么数据显示,1月21日到1月28日这一周,全国各地累计给武汉人下单了1.8万个口罩、2700多份消毒液以及1200多份感冒药;
封城以来,外地给武汉下单的热门品类,除了大量集中在便利店、水果店和大型超市,还有汉堡薯条、烧烤、炸鸡、炸串这些“心灵慰藉型”食物。
虽然异地相隔,但武汉的亲友拿到这些物品,应该会明白其中蕴含的信息:不要慌,我们与你们同在。
西贝餐饮负责人1月31日公开喊话,称旗下2万多名员工待业,如果疫情不能及时控制,就算贷款发工资,也撑不过三个月。
西贝餐饮旗下的大多数线下门店基本停业,只保留了外卖业务——是的,与线下门店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卖仍然有着旺盛的需求,而在疫情时期,“无接触式配送”成为刚需。
所谓“无接触式配送”,即不用跟配送员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协商取货的约定位置将货品完成配送,避免面对面接触。
这一配送方式率先在武汉试点,将陆续覆盖全国。像天猫超市、盒马、饿了么、肯德基、必胜客等,就纷纷推出“无接触式配送”服务或“无接触式点取餐”服务。
那么,推而广之,无接触式生活未来会不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趋势?此外,疫情带动的一些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备受关注。
比如,云办公的崛起。2月3日,春节后上班首日,包括BAT、TMD在内的多家企业开启了云办公模式。
这么多人同时在家“上班”,瞬间发起海量线上会议,让钉钉、企业微信、WeLink、腾讯会议等办公平台始料未及,接连瘫痪。
有网友表示,“最后我们用QQ开的会”。这说明,远程办公市场还有待培育。
再比如现代化治理手段替代传统治理手段。
正如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的学者们所关注的,此次的疫情防控,城市和乡村的做法有差异性:相对于城市的“精细治理”(从社区入手,掌握人员的基础信息),农村的做法还是显得粗放了些。
以河南为例,虽然有“硬核防疫”一说,但需要注意到的是,有些村镇的应对方式是最直接的——堵路、封村。
河南作为人口流出大省,又毗邻湖北,面临大规模返乡人潮,防疫压力确实巨大;但农村基层组织的基础信息统计能力远远不够,因此只能采用堵路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
未来,有网络技术的助力,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治理手段可望升级。
还有就是生活观的改变。作家王欣(反裤衩阵地)有此思考:
针对疫情,abC(art book in China)艺术书展发起了一次创作接力,每日邀请参与者进行不命题创作,分享疫情时期最直接的感受、体验或者期许。湖北人、现居北京的插画师烟囱是第一个参与者,他表示,疫情过后最想做的一件事是:和朋友吃饭。(图/烟囱 | abC,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愿你把最近这段停摆的日子当作一场内观:
在朝夕相对的相处中检视自己是否真的了解父母;在离群索居的生活中自问最挂念谁最惦记什么;在愤怒与恐惧的底色里试炼独立思考的勇气和智慧;在单调重复的状态下保持正念和温暖的心。
很多时候,并非投身潮水才显得积极,真正的积极,是管好自己。”
“我们看一眼这场肺炎的主角,这个直径在0.1微米左右的畸形圆球。可怕吗?其实也没那么吓人。
如果我们被这个吓到,吓到要锁死来自武汉的邻居,吓到要攻击陌生的求助者,吓到要以谣言的名义让大家不敢说话,那才是真的吓人。”
在被评论为“值得亿转”的那条题为《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的视频中,回形针团队配了这样一段话,并表示:“我们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在明知风险的时候,仍然选择做我们该做的事情。”
在疫情中给予我们温暖和勇气的,还有湖北广播电视台垄上频道制作的短片《武汉莫慌,我们等你》。片中展望了战胜疫情之后的武汉:
“等地铁里的人多到挤不上这一班/等大排档里吵到必须扯着嗓子说话/等去武大看樱花的人比花还多/等过早抢不到最爱的那碗热干面/等汽车把二桥堵得望不到头/我们可以笑着飙一句:我信了你的邪!”
“我信了你的邪”是武汉方言,意思是“我服了你了”,很能代表武汉人那股不认输的劲儿。
创作者希望表达这样的态度:虽然武汉现在摁下了暂停键,但重启后的武汉还将一样充满韧性,不认输。
不仅仅是武汉,2020年中国也要重启。学者毛尖称这是“整个中国重新格式化自己的时刻”,对于普通人而言,需要先凝结能量,“因为未来的重启会非常耗电”。
与大家共勉:这个世界会好的。
被新冠病毒改变的中国日常 现已上市
点击封面即可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