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爱人的公司因经营不善清算倒闭了,她对何去何从非常迷茫。而在我周围也有很多朋友和同事或对现状、或对未来感到迷茫:有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面对不喜欢的专业和将来干什么不知所措;有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对不同Offer不知如何选择;有对刚已过去的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2016年,不知怎样去反思和改变……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人们不知道如何是好。
现在想象一下,同样的一次旅行,如果你只有一只小行李箱,怎么办?小行李箱迫使我们认清一个事实:装进一样东西的同时,就必须拿出另一样东西。小行李箱的主人面对跑鞋,小心翼翼地思考着,如要带上跑鞋就需要从行李箱中拿出某样物品。而大行李箱的主人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很随意地思考他需不需要这双跑鞋。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在畅销书《稀缺》中提到了“权衡式思维”这个概念,认为稀缺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所有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成了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
有句话说得好:“慢慢来,就是快”。让我们喝杯咖啡,听听音乐来回答以下的2个自我教练问题,也许你就有了答案,面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就不会再迷茫。
2016年12月17日,新精英生涯在北京图书艺术中心举办了第六届《做自己论坛》,今年的主题是《做自己,成为你想要看到的改变》。自己没有机缘去现场参加年会,但看了她的视频《四分钟看完一生》(第六届 做自己论坛_20161214期-四分钟看完一生-教育-高清正版视频-爱奇艺),自己挺有感触的。在视频中问了各个年龄段的人二个让人反思的问题:
1、“如果让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年龄,你希望是多少岁呢?”
如果要用三个词归纳各年龄阶段人回答的话,我的选择是“Past”、“Now”、“Future”。人们选择过去,是因为让自己有机会重新选择,去弥补失去的天真、亲情、成熟……;选择当下,是因为想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选择未来,是因为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我的回答:】
我会选择“Now”,活在当下,未雨绸缪。
人生总是不完美的,如果一直太想念过去,就会给自己带来悲伤。同时,如果用当下的时间去填补过去挖下的坑(知识坑、技能坑、关系坑、健康坑……),会永远填不满。正确的当下方式:不再迷茫,静下心来思考:“我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要实现我的梦想,我的行为、目标和思想要做哪些改变?”按照自己内心航行中的灯塔指引,坚实地做好现在的、通往明天的每一件事。没有今天脚踏实地的1、2、3步,明天就是水中明月,镜中花。所以今天到明天是一条不可逆转的路,一条只有前进没有后退的路,珍惜每个当下及生命中的过客。
雷军曾经说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如果用财富论英雄的话,挖煤的老爷爷如只靠力气,即使挖上一生也是无法变成煤老板的,他必须从战略上思考更多赚钱的可能性。畅销书《稀缺》中提到了“带宽”的概念,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包括两种能力:分别是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能力。通过一个瑞文推理测验,印度甘蔗农民们在收获前后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方面差异很多,我们要努力不让带宽成为我们的负担。所以我们要有余闲,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思考“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要思考如何将我们的带宽变宽而不是变窄。
2、“回想过去,最让你遗憾的事儿是什么?”
【我的回答】:
自从认真阅读了古典老师《你的什么有什么可能》这本书之后,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2000年那年我选择了跳槽,现在过的怎么样?”
记得2,000年那年,我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已工作满5年了,除了厚厚的十几本工作笔记之外,似乎没有什么亮点之处。不知是国企的原因,还是工作简单的原因,自己总能轻松应付。工作之余,将时间和金钱全部花在吃、喝、玩、乐上,这种麻醉的生活自己觉得挺快乐的。后来发生了2件事让自己做回了自己,第一件事是同期入公司的小伙伴相继跳槽到外企,工资一下子是原来的几倍。自己反思起来,原来工作是可以这样玩的。第二件事是国企改革,公司下属各分厂实行承包制,工资与承包指标挂钩,承包团队双向选择。自己又反思起来,原来能力高的人可以更有饭吃。抱着想改变自己的态度,自己给一家法资企业投了一份求职简历。意想不到的是,我居然过五关斩六将通过了总经理的面试被录取了!当晚我怀着辞职信敲开了即将承包担任分厂厂长徐新予的家门,一席谈话之后我放弃了离职。也许读者你非常好奇究竟谈了什么让我改变了初衷?
距离2,000年已过去16年了,现在多重身份的我(设施管理者/党群工作者/生涯规划师/讲师/……)至今仍不遗憾当初的决定,因为自那之后上帝给我机会“做自己”,通过努力既兑现诺言帮助了别人,自己也取得了成功。在成功的道路上,任何时候觉醒后立马行动都不晚!股神巴菲特90%的钱是他60岁以后赚到的;美国著名画家摩西奶奶直到76岁时才开始作画,虽然没有受过正规训练,但对美的热爱使她爆发了惊人的创作力,成为美国最多产的原始派画家之一,留世1,600余幅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举办画展数十次。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今天就可以开始行动,曾经的美好憧憬终有一日会实现。
《四分钟看完一生》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我带领伙伴玩的生涯游戏《人生纵贯线》。总结一生,有那么几个时间关键节点,18岁、25岁、35岁、45岁和60岁。如果一片森林的平均高度取决于光照的话,那么人类社会的平均地位取决于受教育水平,这是18岁学习的第一个目的。很多的大学生只完成了18岁的第一个目的,取得了社会的平均学历身高,但没有认真思考学习的第二个目的:为25岁的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准备。在大学里还以60分万岁为榜样,所以每年毕业季有很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明白这个道理。25岁年龄阶段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拼命的工作,在无锡这样一个二线城市,不吃不喝也要工作5~10年才能完成房子的首付。如果在这个年龄阶段享乐的话,你将失去了经济和人格的独立,永远成为父母长不大的孩子和永远的痛。35岁年龄阶段最应该做的事情是有清晰的人生规划,在转动以活下来为目标的外职业生涯之轮的同时,还要转动以内心需求为驱动力的内职业生涯之轮。通俗点讲就是除八小时工作之外,还要在下班的空余时间去完成职场外的充电。只有通过外圆内方的职场修炼,我们才有可能有更大的前(钱)途。45岁年龄阶段是人生各种角色扮演最辛苦的一段,在辛苦工作的同时,既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又要关怀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还要多与老伴做心灵的沟通。要完美扮演各种角色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了一切;而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只有平衡了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到了60岁,凭着之前养成的爱好,好好地去享受人生的第二春吧!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翻译一下就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不糊涂,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取不同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越规矩。”关于孔子的这段话,明儒顾宪成在《讲义》中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
AHPSY®生涯从生涯规划的角度进行解读,或许对我们有些启发:
“十有五,至于学”(15~30岁),生涯发展的规律是:“确认专业方向,加速专家能力”。在这个阶段有三个重要节点,高中、大学和就业。高中阶段,就要对将来的大学专业方向去提前做准备,而目前我们国家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生涯规划知识还未普及。大学阶段,需要对你喜欢的专业进行知识和架构的搭建,为专家能力夯实基础。就业时,你的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因为你对社会的认知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固化下来。
“三十而立”(30~39岁),生涯发展的规律是:“形成专家能力,建立事业基础”。此时你不能再把工作简单看成打工仔的一口饭、一份工,而是要看成自己喜欢、要从事的一份事业。在形成专家能力的过程中,你需要用10,000小时法则去打磨自己,要用钉钉子的精神在你喜爱的领域持续发力,这就是精进。你需要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平台和圈子去推销自己,在给别人提供价值、提供服务的同时让自己成为此领域的专家代名词,这就是外化。与此同时,在此阶段你需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是最小的人生成本。如果你的婚姻是一条有利于你实现事业目标的捷径,那么恭喜你把握了自己的人生。
“四十不惑”(40~49岁),生涯发展的规律是:“形成财富基础,对物质不困惑”。经过20来年的打拼,此时你已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是企业的中高管,或者已准备自己创业了,你已有一定的财富基础,对物质不困惑了。此时你需要家庭和工作的平衡了。如果你能从这座山头走下来,重新开始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并能走上健康大道,你就是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了。
如果让你选择,你希望是多少岁?
期待你从内心思考后给出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