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9为什么会见利忘“义”?

      “义”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境界,孟子就曾经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孟子看来,生命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仁义更加重要,当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一个抉择的时候,为了仁义而放弃生命是理所当然的。

   南宋名臣文天祥,就义之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一首赞文,赞文说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就是说,孔子说的杀身成仁,孟子说的舍生取义,因为这个义气能够尽到极点,所以那个仁心,也就到了极点了,读了圣贤人的书,究竟学了些什么事,我到了今天以后,才勉强可以说得没有惭愧了。当时,他年仅四十八岁。在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一块圣地,自己的人生准则,而“义”就成了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那么,“义”在造字之初,到底是什么形态呢?

     “”是“”的本字。,甲骨文(羊,即“祥”,祭祀占卜显示的吉兆)加(我,有利齿的戌,代表征战),表示吉兆之战。造字本义: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神灵护佑的仁道之战。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羊,祥和)加(弗,休战),表示休战和平,揭示“道义”的另一层含义。俗体楷书另造指事字“义”,在(乂,表示割、杀)上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杀得有理。当“”的“仪式”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代替,表示程式庄严的典礼。“”* ,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公认的文字内涵,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客观性;“意义”,指个人愿望与世间公理。   

    《说文解字》中认为: 義,己之威儀也。从我羊。古人把羊作为和善的象征,“我”本来指一只有棱有角,还具有锯齿形状的刀刃。“我”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有学者认为,“义”由羊和我构成,意思是像羊一样与人为善,一切好事、善事应从我做起,因此,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做好事,肯牺牲的精神称为“义”。这是“义”的引申义。比如义气,大义灭亲。孔子最早提出了“义”,他在《论语》中有: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可以说,孔子的“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面对金钱、荣誉、权力等诱惑,如何选择,如何对待,就需要把“义”作为参考的标准,这就像夜空中的北斗星,海岸的灯塔,指引着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金钱,荣誉、权力不是不好,只是我们要取之有道,符合“义”的标准得到,能坚守人生的原则,是大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4-09为什么会见利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