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和大家分享的书,都是可以宽阔认知或击中灵魂的“好书”。黑塞的《流浪者之歌》(又名《悉达多》),就是深深击中我灵魂的“好书”,让我忍不住分享的“好书”。
《悉达多》是我读黑塞的第一本书,开启了我对黑塞这位伟大作家的好奇并开始阅读他其他的作品。
赫尔曼·黑塞是一位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的现代“经典作家”。他曾获得歌德文学奖,冯塔纳文学奖,并于1946年以小说《玻璃珠游戏》获诺贝尔文学奖,文论家门称之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黑塞所自白的“我努力探索一切信仰和一切人类虔诚善行的共同之处,究竟有什么东西是超越一切民族差别之上,有什么东西可以为所有种族和每一个个人所信仰和尊敬。《悉达多》成为作者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成功“试验”之一。
黑塞的作品深刻揭示了正直的人们在现代世俗文明的压迫下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与心灵孤寂。在其所有作品中,黑塞试图以某种圆融统一的境界来调和甚至包容阴与阳,善与恶,物欲与神性,世俗与超越等两难命题。
为了写这篇推文,我查阅了一些关于黑塞的资料。才得知他长期饱受神经衰弱症和抑郁症的困扰,更让我心中多了无限的尊敬和唏嘘:感谢他折磨自己的灵魂,为世人带来伟大的作品。
艺术家是介于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一种人,如果他没有自己的创作活动,将沦为精神病。他们通过创作,成功实现了自我救赎。
——弗洛伊德
黑塞说: “我进行试验,把我的信仰写成一篇小说,这本书就是《悉达多》”。
作品叙述了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寻求人生真谛的一生,他从锦衣玉食到游学为僧,又从骄奢淫逸到摆渡济世,最终悟道成“佛”。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外表、智慧、性格、阶级。常人视角下如此完美的青年人却称自己“心中没有快乐”。
是在无病呻吟吗?当然不是,一个拥有伟大而纯粹灵魂的人,总容易对这世界的本质产生好奇和追寻。
于是,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为了证悟自己的道,他与好友侨文达离开了熟悉的一切,成为了一个苦修的沙门,把自己折磨得瘦骨如柴,四处流浪。在成为沙门行者的三年中,他学会了“斋戒、等待、思考”。
同时,他在探索”沙门的冥想法门“与”俗人之酒肆“给自己带来的逃离自我有何区别,到底是由学识带来的高境界脱离,还是相同的短暂麻痹带来的初梦初醒?是获得了修行上的提升还是仅仅在欺骗自己?
悉达多并不能回答自己,于是伴随着对信仰的怀疑,他们离开了沙门,决定一路去追寻佛陀的传闻。他们终于见到闻名已久的释迦摩尼尊者,聆听佛陀说法。悉达多惊异并钦羡于“佛陀的每一根手指的关节之中都充满教义,佛陀身相的每一处都在言说、呼吸、散发和放射着真理”。
侨文达决定追随乔达摩,但悉达多坚信仅通过学习他人的教义而没有真正体验过对自己的大彻大悟是无法追寻到“自我”的。他决定继续走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解脱之路。所以即使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感,但他还是为自己思想上获得的进取而雀跃。
他开始放飞了自我,渐渐地体会到俗人们的欲望与快乐。他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第一次有了性欲,见到美丽的女子会有冲动与渴望。
他爱上了伽摩拉,为了名妓的一句话“虽然你长得很帅,我很喜欢你,但你太穷了”。
他开始学习如何赚钱,因为聪明过人,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富商。当物质与肉体的享受达到了顶峰,他却开始感到疲惫、倦怠,对一切都产生了厌离,觉得自己的灵魂在枯萎。
在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传入耳中的“唵”使他幡然悔悟,悉达多得以再次赤身裸体的站在这世界。
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望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伪的完善的幻想来与之比较。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黑塞《悉达多》
我身边有很多书友都阅读过这本书,且《悉达多》适合于不同层次的读者。一般读者会醉心于书中百转千回、引人入胜的情节;善于思考的读者会折服于黑塞日尔曼式的深刻思辨力;追求信仰的人们可以玩味书中隽永而空灵、只可悠然心会的禅意。
最喜欢第132页
人生不是目的论,就是经历本身
@Rambo 物理学 毕业的学长
(学长看的是《流浪者之歌》的翻译版)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至少是很难得还能引发我哲学思辨的书了。
黑塞的哲学功底还是很深的,这本书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会让你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关于哲学思辨,用了很多局限于悉达多的故事会流于表面,他传达的是书后面的信仰,是直接一个世界观与另一个世界观的对话。
黑塞应该是更认同道教的理论,虽然写的例子是佛教的。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们会有对立,但可能世事是统一的。
从生到死的过程就是人生。我们会去追求人生的真谛,最后回过头发现,人生可能就是经历本身,不是目的论,不是结果论,就是简单地活着。
所有的万物与灵魂,都是圆融统一的。永恒存在于当下。
黑塞的《流浪者之歌》给了我一些启发,但我想仍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还得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想每年读一遍
《悉达多》进行自我反思
@Hui 公共事业管理/金融学 大四
(Hui看的是《悉达多》的翻译版)
初读《悉达多》时曾担忧印度教的教义与神灵对我而言太过陌生,而导致我不能对这本书有深入的理解。
读完整本书之后放空了一阵,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在评价《悉达多》时说这是一本适合在二十岁时读的书,不知不觉,书中的言语可以解释我们的困惑与行为。
无论是对寻求“自我”的反思,还是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思考,亦或是个人理想的实现,大概这本书能传达的信息太多了。
这个时代的我们(青年人),太希望获得自由,无论是行为上的还是思想上的,我们希望自己有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的能力
,希望对一切具有决定性的权威发出质疑,希望在自己有所有特质的最前面加一个“正以”——一个约定俗成的“好”品质,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不仅满足于“自我实现”,更要“超越自我实现”:甚至将把推动社会进步自动规划进了自我实现的范畴里。
最后,只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发现自己的灵魂如宇宙般浩瀚,又如每颗星辰般独特,并能在长久的人生中坚定的走自我之路。
《悉达多》是原因之一:
我变得越发爱沉默想倾听
@okok 公共事业管理/金融学 大四
(我看的是《流浪者之歌》的翻译版)
这本书很薄,安安静静地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能读完。
初读这本书时并没有太“诱惑”我,到是觉得黑塞的写作有些零落和浅薄,有点硬扯着“自我”在那绕口令(其实是我的哲学素养不够)。但这本书很薄,我还是有耐心翻完的。
可当我读到第二部时,就被悉达多寻求自我的旅程深深的吸引。我喜欢悉达多堕落俗尘的体验,多么得接地气,多么得像我们。
我喜欢悉达多的性欲冲动,我喜欢悉达多对物欲和权力的渴望,我喜欢悉达多堕落到灵魂枯竭的滋味,我喜欢悉达多厌离一切的决断,我喜欢悉达多倾听到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我喜欢极了那声“唵”……
只有我自己知道,《悉达多》和我看这本书时遇见的与众不同的朋友,对我产生了多么强烈和鲜明的影响。
我变得不加控制地想倾听这些与众不同的灵魂:以沉静得心倾听,以等待、开放的心灵去听,不带狂热,没有期望,不加批判,不生想法。
我的思想变得愈发的奇特和无所顾忌:用一生寻求自我之真理。
我接触过的人,遇见过的物,感受过的情爱,迷失过的痛苦……所谓的我,就是一切体验的总和。我对当下的体验有着痴迷的野心,以至于我觉得将人生以方法论来分析,以结果论来衡量,多少显得有些媚俗。
让我听听你的声音:
你读过哪些书是“击中你灵魂的”,可以分享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