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凡勃伦效应谈谈人们为什么喜欢买贵的而不买对的

2002年贺岁电影《大腕》中李成儒演的疯子有句经典的对白:“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 但求最贵。”


从凡勃伦效应谈谈人们为什么喜欢买贵的而不买对的_第1张图片

这种消费心理就是“凡勃伦效应”。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提出凡勃伦效应: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它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凡勃伦把商品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炫耀性商品,一类是炫耀性商品。非炫耀性商品仅仅发挥了其物质效用,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而炫耀性商品不仅具有物质效用,而且能给消费者带来虚荣效用,使消费者通过拥有该商品而获得受人尊敬、让人羡慕的满足感。鉴于此,消费者会不遗余力、毫不犹豫地购买那些能够引起别人尊敬和羡慕的昂贵的商品。像我们常说的品牌效应就是其中一种。


由于消费者可能是想要通过使用价格高昂、优质的产品来引人注目,具有一定的炫耀性,因而这种现象又被称为“炫耀性消费”。

所谓“炫耀”是就人际关系而言的,也就是对别人的炫耀,生怕人家不知道。当然,人和人的炫耀并不一样,有人炫耀权势,有人炫耀地位,有人炫耀才学,有人炫耀金钱。

生活中有很多的“炫耀性消费”,并不是只有“土豪”才会去挥霍。

例如莫名的相信商场里的东西;

例如年轻菇凉戴着老气横秋的黄金镯子;(大部分时候是一些地区的订婚礼物);

例如再节俭的家庭都会在儿女的婚礼上挥霍浪费。(看一下这闪瞎人眼的挥霍吧)


从凡勃伦效应谈谈人们为什么喜欢买贵的而不买对的_第2张图片

每个人都有“炫耀”的心理,所以商家就利用这种消费心理赚得盆钵满盆。

有一个真实的事例:在京城某家玉器商店,店老板让营业员把两副相同的玉镯标上不同的价格出售,其中一副标价200元,一副标价500元。年轻的营业员觉得奇怪,就问老板:“同样的东西,谁会多花300元钱去买?500元的那副能卖出去吗?”老板笑而不答。

不一会儿,一群外地游客走了进来,五六个妇女开始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一位妇女拿起那两副手镯,比较来,比较去。营业员也不知说什么好,干脆不予介绍。看了一会儿,那位妇女说:“这副500元的手镯我买了,给我包起来。”

她的另一个同伴说:“这副看起来和那副200元的没啥区别。”

买镯子的顾客看了同伴一眼,自信地说:“有区别,质地不一样。”

顾客走后,老板看看营业员说:“怎么样?”

营业员说:“她为啥要买500元一副的?这不是明摆着当冤大头吗?”

老板说:“我也不知道为啥,反正我知道愿意当冤大头的人还真不少!”


我们买东西买对的是“实用性消费”,就是买这个商品的实用功能,包的实用功能就是装东西,护肤霜的实用功能就是保湿,车的实用功能就是代步工具。

我们买东西买贵的是“炫耀性消费”,就是买这个商品的附加功能。

下面这款爱马仕限量款包包,售价为73万元,你会买么?即使你不会买,依旧不影响那些想买的人预约购买。因为这些人买的已经不是包,而是一种身份认同。


从凡勃伦效应谈谈人们为什么喜欢买贵的而不买对的_第3张图片

电影《老炮儿》中吴亦凡开的法拉利恩佐,售价在2000万人民币以上,你会买么?这辆车已经不是要起到代步作用了,而是在彰显一种身份。


从凡勃伦效应谈谈人们为什么喜欢买贵的而不买对的_第4张图片

如果你的经济实力有限,那你就遵从“实用性”性消费,只买对的。

如果你是富豪,那当然可以选择“炫耀性”消费,不过据说炫耀财富的是“土豪”,低调的“富豪”。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凡勃伦效应谈谈人们为什么喜欢买贵的而不买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