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说自话给你听

自说自话给你听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张爱玲说:养成写作习惯的人,往往没有话找话说,而没有写作习惯的人,有话没处说。

说的简直太精辟。那么我们又为何要写作呢?有话没处说,和没话找话说,到底哪一种好呢?是写还是不写呢?

所以,张爱玲说职业文人是无病呻吟,说普通人则是闷得慌。

我自然算不得职业文人,我是体验过一个普通人的闷得慌,终于找到一个方法,有话可以说。2013年我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媒体,严格意义上是公开的写作,让自己为身体里多余的生命力找到了输出的端口。

啥叫多余的生命力?就是当自己和身边的同事朋友一样积极入世,翻滚在奖金和工资,绩效和KPI,柴米和油盐,淘宝和代购,娃儿和娃儿他爸的红尘道道里,总觉得身体有一团力量被锁住了,好像自己不应该只会和只能探讨和思考上面那些道道。这就是张爱玲说的闷得慌。

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上语文课,就有看图说话,慢慢发展到了记叙文,进入初中以后我们阅读了大量的散文和杂文,慢慢转向了议论文,以后的人生但凡涉及论述题的考试,就是继续在强化我们找论据得结论的技能。所以那天布莱恩博士说中国人的决策方式的传统是T型的(thinking),回想一下,我们的母语学习过程,确实是T型导向的。只要我们会摆事实,讲道理,我们就可从议论文开始一马平川,从高考作文奔到了职场的演说和年终总结。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是有很多关于人际的温度的,但是也是思辨的。例如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我们从小到大的母语学习,让我们套上了T型外衣顺利让自己通过考试,通过晋升。也有很多人,到了自媒体时代,终于可以脱下这件外衣,仿佛重生一般,不再闷得慌,他打开了和这个世界,和更多人的链接,他汪洋恣肆,如鱼得水,欢脱得活出自己另一个样子。

西方有这么一句成语:"诗人向他自己说话,被世人偷听了去。"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内倾型感知(introverted sensing)的好例子,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说句中国人的大白话,就是自说自话。那么多人的自说自话,有的是故意被世人听见的,他就成了诗人。有的只是排解自己的闷得慌,他选择做一个普通人。

所以昨天有朋友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写作一定要公开吗?自己写写日记对自己成长也可以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我不是诗人,但是我愿意把自说自话,拿来跟你说说,不只是解决我自己的闷得慌,也希望更多人的不要那么闷得慌。

而为了让你不要那么闷得慌,我便开始了没话找话,说出那些你想说没有说出来的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说自话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