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木心先生

浅谈木心先生_第1张图片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上面这篇广为流传的诗,也许你还不知道是出自木心的《从前慢》。


浅谈木心先生_第2张图片

最近在看梁文道的《常识》已近尾页,偶尔穿插马骅的《雪山短歌》。正当决定看木心的《文学回忆录》的时候,不小心在网上搜索了木心美术馆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之后,拾起这两本书,很少有一本书在没翻开扉页的时候,便思绪万千,在还没读他的书,便已喜欢这个作家,今天我想来说说他的一二。


浅谈木心先生_第3张图片

我觉得我会喜欢上这个儒雅的艺术家。木心于2011年12月去世,享年84岁。6年了,对于我来说6年前还是个回忆清晰可以独立思考的成年人。不知为何一时有因曾错过的遗憾而一时内心深处感性的小波澜震荡着。


浅谈木心先生_第4张图片

不知道从谁口里说过,只有去世的作家的书才值得看,作家才有名呢?我觉得不见得,虽然有个例。就如《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世时写了许多畅销的作品,只是畅销。而当他顿悟想一个作家势必一生得有一部了不起的著作。他花了好多年写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却滞销,销量惨淡,人们不买单。直到菲茨杰拉德去世许久。一个二战士兵看了这部书,感动得一塌糊涂,之后在士兵里传来了,以至于这部著作得以发现流传至今。(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往后也会再拿它来说。)


浅谈木心先生_第5张图片

而木心,好在,弥留之际,书籍大部分已经传入大陆,广受人知,他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为何说好在,因为在1999年前,没有人认识木心,因为当时的人们觉得挖掘地都差不多了。而这个民国遗留下来的老作家,老到80多岁了。在1999年后被其朋友与学生陈丹青的帮助下,他的作品才出现在大陆。当时乌镇的领导偶然发现他的诗与散文并惊讶镇上居然出这么个人。又或者当初,他那句“再也不回来”刺痛到乌镇人。乌镇领导请他老人家回来,他犹豫几年,在06年在他的学生陈丹青的陪伴下回到他的诗中写的乌镇,他的出生地,落叶总算归根。他在乌镇定居,直到2011年年底去世。


浅谈木心先生_第6张图片
木心19时与他的老师的合照

陈丹青说:“他是一个精灵,也是一个穿梭在上海与纽约的宅男。”他是乌镇公子,他一生基本就在上海和纽约度过。看看木心中年时候的照片,明亮清澈的双眼,西装革履的儒雅气质,走在纽约的街头,真是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可这样完美的人,他孤身一人,陈丹青是他,一直到最后最亲近的朋友。而陈丹青是仰慕敬佩尊敬他的学生,也是伯乐。直到木心去世后,陈丹青为他办了无数的展与访谈。我们认识木心,也许也在于陈丹青一直向人叫喊:看,这里有一个作家。


浅谈木心先生_第7张图片

木心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先生。他是作家同时也是画家。他喜欢的画家屈指可数,只有文艺复兴可数的几个画家。而文学,简直是他的情人,他称兄道弟般的喜爱。


浅谈木心先生_第8张图片
木心的画作:素心云霞

而我手中的这本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是木心在1989年至1994年,在纽约为一群中国艺术家讲述“世界文化史”为期五年,当时2006年木心归国后,出版社说要出版这份讲义,木心不同意,说这不是他创作的,直到先生逝世后,逾百位年轻读者从各地赶来乌镇送别,并在追思会上热切提出希望读到这份文学史讲稿。这份稿在陈丹青的第一手本,五本听课笔记编成这本书,讲述全部出自木心。


浅谈木心先生_第9张图片
木心的画作:池静石眠

说说木心美术馆,这座美术馆建在乌镇,丛林后临水而立,如梦似幻。美术馆七千多平方米,又分成五个馆,陈丹青是其馆长。木心当年归国后,乌镇领导承诺要给木心盖一座美术馆,而木心当时说太快了,慢慢来。遗憾的是,直到木心过世后四年才建成。

浅谈木心先生_第10张图片
木心的画作:会稽春明

他是局外人,在艺术道路上始终在偏离的小径上,然而他不慌不忙,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有幸能遇这位老先生的作品。我想我会平静并迫不及待翻开他文学世界里的这本书,过后再会找他其他文字与诗来看。感受他平静人生的所有心境。


浅谈木心先生_第11张图片
木心美术馆
浅谈木心先生_第12张图片
木心美术馆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木心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