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有个很聪明的做法,老师们的专栏更新完之后,就把其中的精华部分整合梳理,换个马甲重新拿出来卖。
这么角度看,哪还有什么知识付费的概念,只不过是出版物换了个交付形式。以前要出版一本书要闭关写上一两年,现在做付费专栏相当于书刚刚写了几千字就开始卖了。
相当于把作者未来的时间价值提前变现。
得到专栏主理人刘润润总就是,把专栏更完,接着出了《5商》系列书籍。价格便宜一半,内容精简一倍,非常划算。
进入正题:
这是书虫学堂的第三周分享,内容是《5分钟商学院——工具篇》
你以为的醍醐灌顶,只是别人的常规操作。“5商系列”有4本,这周读了其中一本——工具篇。略有所得,在此分享。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以前历史书背过,人类之所以能在还是猴子的时候打败其他野兽生存下来,就是因为会自己制造工具。
如果别人连平常使用的工具都比你先进,再怎么勤奋不过是鸟枪火炮对坦克导弹。
我的所得
1.思考工具 | 思维导图究竟在导谁的思维?
很长一段时间对思维导图有阴影。
很多人用思维导图读书,把全书的内容概况用线性发散的形式梳理到线框图里,换个好看的皮肤,然后发朋友圈会很有成就感。
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是,你花心思做的思维导图,都在“梳理别人的思维”。变成了用思维导图“记笔记”,记完之后图是图,你是你。
想验证的话,把这张导图放那一周,回来再看就不懂了。
大部分人把一个思考工具变成了笔记工具,还是蛮可惜的。
而且经验所得,如果你参加一个很重要的培训,想从中学到东西,就千万不要拿着电脑去参加,一定要带着笔记本和笔。
因为前者你的转述效率很高,打字快,几乎可以把讲者说的内容都记下来,还不用动脑子。而用笔记的话,因为效率相对低,你会不得不挑对自己最有用的重点记下来,而且写的过程就在内化吸收。这个过程是在调动大脑皮层参与输出。比条件反射似的码字效果好很多。
在使用思维导图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形式主义”占了大头:
一定要用Xmind不用百度脑图,
一定要每层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一定要做的好看而不是乱涂乱画...
只需要谨记目标,逐级发散,解决问题。
思维导图要用来解决思考创造,而不是记录,炫技,发朋友圈。
不要被软件绑架,更不要用任何工具炫技。可能你以为的成就感不过是别人的常规操作。
2.沟通工具 | 视觉会议、1:1会议、作战实验室
你要如何听懂我说的?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开会领导在上面讲的唾沫横飞,下面的人似懂非懂昏昏欲睡。
再说一遍知识的诅咒:如果你知道一件事,就无法想象别人不知道这件事是什么感受。
同理,别人在同步一件事的时候,首先她自己门清,但是无法想象你不知道这件事是什么样的状态。
很多协作问题都出在这里。
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费曼和视觉会议。
视觉会议很好理解,人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图像,且右脑的智商和记忆力是左脑的100倍。开会的时候用图表逻辑演示是最直观有效的方案。
费曼就是:通过向别人讲清楚一件事情来证明你自己充分理解了这件事。大白话说就是听完让你自己再说一遍。
1:1会议就是给管理层说的了。
听过一个有趣的例子:如果一个大公司的老板能在电梯里叫出一个基层员工的名字,可以让这个员工持续兴奋工作一个月。原因是尊重需求被满足了。
同样,刘润建议每个固定带团队的中层,至少每个月要和自己的兵1:1沟通一个小时左右。而且不以工作为中心,不以自己为主导。尽可能说:“恩,是的,然后呢,我了解”就可以了。
作战会议室必须要叉个腰。
上周我的新项目,3个人一周搞定百万营收,其实靠的就是类似的作战会议室。
其特点就是做到没有信息差,没有协作时差,及时反馈,马上响应。
我们一个3人群在凌晨2点都在持续探讨问题,可见其协作效率。但是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特殊时期。
3.如何最大程度利用一本工具书?
《5分钟商学院——工具篇》顾名思义是工具书。以《5商》为例,谈谈关于如何去最大程度使用一本工具书,的我的理解。
首先,很多书都忌讳记,工具书尤甚。
大脑带宽就那么大,而且这么精密好用的大脑,只拿来装硬盘也能装的东西就太可惜了。
什么样的人最厉害?
不是讲到什么东西你都能通过“颅内搜索”搞定的人,而是你知道解决方案在哪里?或者到哪里可以找到答案。
一本工具书,只需要经常翻它的目录。大致记住这本书的目录都在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下次遇到类似的场景,可以迅速找到这个工具,并马上用起来。
不要贪心。
很多人估计和我以前一样,有严重的干货收集癖+形式主义
比方说项目管理工具有甘特图,利弊图,燃尽图,系统图,分布图,六西格玛...说实话没啥用。
工具也看眼缘。
有时候你知道一个工具莫名其妙就是喜欢,有时候被迫不得不天天用还是上不上。
把一个工具用到极致,用够100次,远远好于搜集各种各样的效率工具,因为这个动作本身就是没有效率的。
就像我翻了《5商》这本有50个工具的工具书,最后决定用起来的只有不到10个。我保证作者本人也不会全都用上,最高的境界不是你想到要用这个工具才开始用,而且你再没有意识到用了这个工具的时候,已经用这个工具的的理念把问题解决了。
最后推荐几个我平时工作使用的工具:
印象笔记、桌面日历(window)提醒事项(Mac)、百度脑图、石墨文档、云盘。
没有了,再次重复一遍,使用多个效率工具来回切换这个动作本身就是没有效率的表现。
不做装备派,而是实力派。
用书中一个例子结束:如果你是只松鼠,过河会认真思考,下一步怎么跳,如果你是巨人,趟河而过。
下周《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