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5年7月21日,有些事情就是先兆。
总结最近的见闻、感受
4件:1.见心理咨询师、2.引见创投圈陈欢 3.马拉松志愿者 4.很多人离职了 5.买房事件
漂泊、躁动 但懒得花功夫积累干货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都一直在思考自己未来该“如何盛放”的问题。
大概是太顺,而目前所熟悉的环境、天天打招呼的人,已经无法满足自己。关于这一点,在年初的日志里,也写明了。而且,在那时,以为事情会有转机。
以为,仅仅是以为。
许多事情,在过年完就变了,新项目因为强势技术人员的插入,产品无法主导推动;给我更大的分析权限,由于统计系统太过难用,得出一个分析结论需要耗费我很大的功夫,而这个功夫明明是不该耗费的,也因为性价比低而放弃。
所以,我又无所事事了。彷徨、躁动,又带着些许自负。
又进入不停探索自我的死循环里。
所幸,现在走出来了,又要全身投入自己所兴奋的事业中。
任何挣扎的过程,都值得铭记。
契机——买房——踏实赚钱
这件事,大大加速了自我探索的进程。
微信加了个房产中介的姑娘,看她朋友圈里发的楼盘,顺便了解下广州房产的状况,但一直没有真正要买房的计划。毕竟我年纪不大,社会资历也没到非买房不可的地步,再加上家庭环境,买房都不可能成为当前考虑的事情。
但是,这个姑娘在朋友圈发了一个楼盘的信息后,我就动了心思,因为首付比较低,而按照一般的月贷,我应该是能负担得起。
然后整个人“ding”了一下:原来其实现在我是可以考虑买房的呀,这个并不是未来的事情,现在也许就可以实现了。
我之前的规划是三年成为一个小leader,五年考虑买房,但所有的事情都提前了,一年成为了小leader,两年就考虑买房了,冒出这个想法后特别兴奋。
来来回回去看了三次房,整个流程都走了一遍,诚意金都下了,天天做梦都是在计算房价和房贷。房产中介的小吴姑娘一直帮忙找专业的房贷顾问设计最合理的购房方案。
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低首付而带来的高房贷造成我后续投资无法进行,包括对自己的成长投资都在未来一年内无法进行。
而未来一年我相信是我自己另一个台阶的转折点,我不能放弃这未来一年的成长投资。所以,很决然的选择放弃了。
但实际上,半个月的看房购房经历,已经让我很舍不得这个想法不能实现,尤其是仅仅是因为10万块钱我就得做这么大的让步。
挺让我灰心丧气的。
同时,也让我看清了自己赚的那点钱,真的是比下有余,仅仅是比下有余。
我需要赚更多的钱,以让我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我想要的生活。
中间还有一件事,就是我家里发生点事儿,除了亲人知道之外,仅3个人知道。
这个是5月发生的事。
当时还分享了一篇文章《中国真的有很多穷人吗》,有兴趣的可以读读,是我在5月底分享的一篇关于钱、疾病的无可奈何的故事。
有句话对我触动挺大,“真正的有钱人,就是进医院,心不慌的主儿”。当然,我家里的事并没有那么严重,但是给我敲了很响的警钟,一些电视剧、小说里的疾病真的会发生在身边的人身上。
真的,进了医院,钱是哗的就流完了,就用一个哗的意思是表示十分的迅速短暂。
人生的苦难是那么多,为了在灾难不期而至时不至于毫无能力,我们只能努力的奋斗,努力的赚钱。
关于这一点,还是想多写一点。
因为关于这一点,跟二哥还进行了比较大的争执。二哥问,如果家人:你爹、你妈、你老婆、你丈夫、你儿子或者你闺女进入抢救室了,急需钱治病,但你没有钱,因此去抢劫、贩毒做铤而走险的事情,是不是可以体谅。
我觉得不能体谅,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该做伤害他人的事情。为了不让自己那么无能为力,就现在努力奋斗赚钱啊,对可以预见的风险做最大的防护,赚钱、体检、叮嘱注意安全。
我觉得能想到去做伤害别人的事情的人,绝大多数,都在平时的努力上没做够。
为什么说这是个契机呢?
因为这两件事,让我深深的意识到我要赚钱,要赚很多的钱。之前,对钱上是比较怠慢的,因为当时觉得我的水平起码是比我这个年龄的大部分人高的,所以差不多就得了,不要使劲的追求金钱,可以转向追求一些享受。
这两件事,又把我打回起点上了。我默默一衡量,你能买得起房吗?连买房都买不起的话,当有疾病袭来的时候,你怎么应对哗啦啦的医疗账单。
安心踏实的赚钱吧。不要磨洋工了。不要打着探索的旗号再浪费时间了。
见心理咨询师-感性高于理性
自己的共情力不错(已经明显的给我带来了工作收益),再加上如果我去留学的话,读心理学需要社区志愿活动来进行支持。于是,应聘心理协助志愿者。
也可能是我已经工作了,有了一些面试别人的经历,总而言之,硬生生的将这次面试变成了心理讨论,而且,免费的进行了一次心理咨询。
先说结果吧,没去成,因为我觉得面试官专业素质不够,有些偏执,可能教不了我太多东西。
但是,其中讨论的一些东西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有些地方,面试官戳到了我的痛处。
我给面试官说了我的近况,说我的挣扎,说我的不满于现在的成长速度。
面试官说,“你太理性了,太善于用理性解决一切问题。而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你的理性就会成为你的最大桎梏。你应该在建立亲密关系上也有障碍。”
还说,“你尝试着不要应用理性,如果你不开心了,那就哭,尝试表达悲伤的情绪。不要想着解决,有些事情不是非要解决不可的。”
面试官说这个的时候,我是有一时的怔忪的。
的确,我是在用理性来解决所有事情的,就算选择感性面对,也是理性来评价干预做出选择的。所以,我没有什么喜好,没有什么兴趣,我只知道什么值得,什么不值得。但我特别羡慕感性的人,因为更有人味儿,也因此对那些有自己兴趣的人更加欣赏。
我有个同事,特别喜欢互联网,特别喜欢跟着我分析人的行为习惯心理轨迹,听我分析时眼睛亮晶晶的,时不时冒出很多鬼马的想法,虽然大多不切实际,但是她对这些的兴趣程度使得她热情不减并且执着、肯钻研。但由于其他的一些专业技能的不够,让她一段时间就崩溃一次,哭着给我打电话问我说她到底要不要放弃。
我一直鼓励她,并且帮她找到问题所在并push她解决,尽管她这些专业技能已经给了她一年的时间去掌握,尽管时不时的崩溃旷工,有时候也挺让我生气的。于公,我觉得专业素质这么差的人,何况给了一年的时间成长,做这么差应该走人。但是我并没有这么做,因为我总觉得对某件事能产生热爱这样感情的人,很难得,也让我很羡慕。
我始终认为,感性是凌驾于理性之上的强大力量,专业技能可以后期培养,但那颗热爱的心却无法培养的起来,而且待专业技能熟练之后,热爱的心会让走得更远。
所以,更偏爱那些冲动勇敢的人,有自己所热爱的人。
而我却缺乏这方面的东西,我凭借着自己强大的共情力和熟练的专业素质、执行力,走到现在。但无法跟人愉快的聊天,因为我没有自己爱好的东西,我的眼睛也不会亮晶晶,其实有点跟奇葩说里的颜如晶挺像,如果没有一个聊天的着力点,那么我就不会聊天。这也造成了我跟团体交流时很成障碍,但一对一聊天就相对比较好一点,但由头一般都是对方来找,而且一定是有着力点的,还都是工作上的,其他方面就只有沉默。
有时候我还挺庆幸,幸亏现在不是共产社会,不是人人解放天性不需要考虑生计等杂因只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的世界,否则,我都不知道我该怎么生活。
其实挺悲哀的。
开始尝试不那么理性。
我敬畏一切感性的力量。
了解创投圈-不要太狭窄太执拗
最开始是因为原来的老大,从上海又回到广州,加入一个创业团队,跟我讨论他们创业产品的设计运营冷启动。给了建议后,他想把我引见到他们CEO,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可以拿我的互联网经验赚钱。
于是,通过朋友结识创投圈的朋友CH,在吃吃聊聊中才了解到自己有多狭窄。
CH介绍了创投圈的现状,还谈了谈他现在正在做的项目,是面向企业的。我原来在试用他们在做的产品的时候,其实挺瞧不起这种面向企业的产品,因为这种多靠渠道、政府等关系,而不是人本身的需求。而我擅长的是人本身的需求,觉得靠关系这种更像是“走后门儿”。
在聊天过程中,发现我跟这些创投圈里的思维不太一样,而且有明显的不足:他们一部分人更商业化,更从企业需求更从利益出发,能赚到钱的就做,想尽办法做成产品;而他们之中的另一部分人更敏感,擅于在已经看似饱和倒满石头的杯子里继续寻找沙子和水的缝隙,听了一些已经在融资的产品,其角度想法都很让我吃惊,在这个互联网红海里还有很多地方还很蓝值得挖掘。
创投圈的产品经理,无非就两种情况:一种就是自己出点子,作为团队核心人物;另一种就是不太懂互联网具体设计的出点子,招产品经理具体执行。两种情况,各占一半。但很少像我这样,要出来做兼职,想打工的。
呵呵,真是太安于现状了,真以为自己洞察人性就很了不起了。
真正牛逼的产品经理,不仅仅在于洞察人性,更在于给每一点人性一个合适出口。而我在第二点,还做得很差。之前太过执拗,以为只有普罗大众的需求才是需求,而高级用户、企业的需求被完全忽视了。
这是从去年到今年来,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太过狭窄。
第二次,也是前不久。
我想去留学,同事问我,有没有想法先去美国看看先去了解了解,然后再决定要不要留学。
我挺兴奋,说,好啊好啊。
她会叫CH一起去,我就有点不自然了,因为仅仅是认识,还达不到要出去一起旅游的地步,更何况我实操英语并不好,怎么说也有点丢人。就稍微有点不愿意。
同事说,去美国一趟很费钱,应该尽最大力涨见识,CH有很多资源在那边,我们既然去美国玩了,肯定要去硅谷看看的,多找些资源我们会省不少心还会涨不少见识,最重要的是,有可能会变成你自己的资源。
说的挺有道理,但我心里还是不舒服的。因为我心里有个小我,就是孤立的自己,完美的自己,不完美不准备好就不会见人的小我。
看,我就是这么狭窄。尽管知道面子不值钱,还是会怕丢人而浪费那么好的机会。
回家好好想了想,还是觉得要加入。毕竟机会难得,还有人愿意带着,省去自己吭哧探索的艰难,更何况自己去的话,想想都可能是只是拍拍照。
你看,我就是挺狭窄的,为了一些自以为是的东西,而纠结。
可事实上,人们往往瞧不上的,是因为虚荣而舍弃勇敢的作。
最近,在考虑一些新的东西。既然之前没意识到,那么现在意识到了就开始尝试做。
就酱。
感谢遇到的所有一切,让我从浪费时间中走出来。
最后,借最近离职创业的同事的话:
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
我将不求收入,不争title。
我将尽忠职守,奋斗于斯。
从今往后,朋友圈再不发风花雪月,不发美丽风景,不发各地美食,只有心灵鸡汤,凌晨四点的星光,和饿死的蟑螂。
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自己事业,今日如此,日日皆然。
后注:
当时写的时候还在挣扎,谁想一个多月过去以后,我就真的走向创业了。
有时候真是,一语成谶。